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五年后,真相却依然是扑朔迷离。
究其原因,就是美国国不仅未反思自身抗疫的混乱表现,反而变本加厉,不断的对华抹黑。
而面对美方无理且荒谬的“甩锅”,我国国新办也是通过发布《新冠病毒溯源、防控与中国的行动和立场》白皮书,用事实和数据撕开美方谎言的面纱……
美方的政治操弄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一些政客便将疫情作为政治工具,频频炒作“中国责任论”。
2025年3月,密苏里州联邦法官便单方面判决中国245亿美元的罚单。
但这一判决不仅缺乏事实依据,更充满了政治偏见。
首先,中国在疫情初期迅速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为全球争取了宝贵的应对时间。
不仅如此,在疫情期间,中国还举办了上百场新闻发布会,回答了1400多个中外媒体提问,公开透明地分享信息。
反观美国,疫情初期轻视病毒、忽视科学,导致感染和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不仅如此,美国在实际抗疫的过程汇中,也是频频将之政治化,不断的对中方进行所谓“囤积防护物资”的指控。
但实际上,在疫情表爆发之初,全球供应链处于混乱的情况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防护物资生产国,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
然而,美国却将自身抗疫不力归咎于中国,甚至通过法律手段制造“天价罚单”,试图转移国内矛盾。
这种“反向甩锅”的做法,不仅是对事实的歪曲,也是对国际合作抗疫精神的背叛。
而对于美方的无理取闹,我国也是选择奋起反击,通过发布相关白皮书,来展现事情的真相……
国新办白皮书揭露真相
面对美方的无理指责,中国并未陷入被动,而是以科学为武器,主动出击。
2025年4月3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冠病毒溯源、防控与中国的行动和立场》白皮书,全面阐述中国在疫情溯源、防控和国际合作中的努力。
这份白皮书不仅是对美方“实验室泄露论”的有力驳斥,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开放与担当。
白皮书指出,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溯源研究的国际合作,投入了大量资源,与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国际科学家开展联合研究。
此外,中国的溯源研究还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冷链传播进入武汉,这为全球溯源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与此同时,白皮书还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可能性: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美国,早在2019年,美国多地已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疾病病例,且病毒序列与新冠病毒高度相似。
白皮书援引多项研究,指出美国在病毒溯源上的不透明态度,例如拒绝公开2019年相关病例数据、阻挠国际溯源调查等,令人怀疑其在疫情起源问题上的真实角色。
相比之下,中国始终秉持开放态度,多次邀请世卫组织专家赴华调查,并分享了大量原始数据。
然而,世卫组织原计划的第二阶段溯源调查却因美方等国的政治压力而被搁置。
2023年,世卫组织宣布不再推进第二阶段调查,理由是“在中国开展关键研究存在挑战”。
这一决定显然受到美国等国的幕后操控,旨在将溯源焦点锁定在中国,阻碍对其他国家(如美国)的调查。
白皮书的发布,正是中国对这一不公的抗议,也是对科学溯源的坚持。
美方溯源政治化的背后逻辑
美方在新冠溯源问题上的“甩锅”行径,根源在于其抗疫的全面失策和国内政治的撕裂。
白皮书毫不留情地指出,美国的疫情应对堪称“管理不善”,2020年初,美国政府无视世卫组织和科学家的警告,否认病毒的严重性,特朗普甚至公开宣称“病毒会自行消失”。
结果,美国成为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累计感染和死亡人数远超其他国家。
此外,美国在疫苗分配、公共卫生政策上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危机,例如优先向富裕群体提供疫苗,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使得疫情成为党派斗争的工具,共和党与民主党在疫情应对上的分歧,导致科学被政治绑架,防疫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溯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并非孤立事件。
美国长期以来习惯于将自身问题归咎于他国,以维持其全球霸权。
例如,美国拒绝配合国际社会调查其2019年的不明呼吸道疾病病例,却一再要求中国接受重复调查。
这种单边主义不仅阻碍了全球溯源的进展,也损害了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基础。
相比之下,中国的抗疫实践堪称典范,白皮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如何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快速的疫苗研发和广泛的国际援助,为全球抗疫作出巨大贡献。
在溯源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科学、透明、合作的态度,呼吁国际社会摒弃政治偏见,共同寻找病毒的真正源头。
尽管全球溯源的道路依然漫长,但只要坚持科学与合作,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结语
新冠疫情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溯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而非制造分裂与对抗。
美方通过245亿罚单“甩锅”中国,妄图掩盖自身抗疫的失败,却无法改变科学的事实。
国新办白皮书的发布,是中国对谎言的有力回击,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庄严承诺!
参考资料
财联社:《国家卫健委:下一步的溯源工作应该重点在美国开展》2025年4月30日
新民晚报:《重磅发布!“大量证据提示美国新冠疫情发生的时间,早于中国疫情爆发时间”》202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