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见你一次骂一次,我骂的是狗,不是人,所以无所顾忌。"
这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众号管理者对上海的陈先生的辱骂。原因就是这位陈先生在公众号下面评论说”文稿写得太烂“。
据资料显示,这个”郑大一附院胸外科食管外科“的公众号,是今年3月份才注册的,一直到3月30号才完成认证,里面的内容大多都是和科室介绍、医生信息、医学知识相关的一些文章。
公众号里面有一篇,名为《【刀锋之上】挽救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文章,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医生记录自己日常手术的技术分享。
据查上海的这位陈先生是一位颌面头颈肿瘤科医生,已经从业11年有余,恰巧看到这篇文章,于是就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文案写得太烂“。
结果遭到公众号管理者的辱骂:“文案好不好影响看病吗?文案是**写的,看着不爽就滚蛋,影响你上坟了?”。
之后还觉得骂得不过瘾,多次私信陈先生进行辱骂:“去你*的,见你一次骂一次,我骂的是狗,不是人,所以无所顾忌。”
一般医院的公众号,其实也是医院之间沟通的”桥梁“,本应是科普医学知识、树立专业形象的公共平台,而非个人情绪与戾气的宣泄场。
当面对”文案写得太烂“这样合理的批评时,应该虚心接纳或者理性对待,而不是以污言秽语,甚至还私信追着辱骂的极端方式。
当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团队,在官方平台上演“网络骂街”,让患者如何相信其能在诊疗中耐心倾听病痛、尊重病人感受?
医疗行业的公信力,恰恰是在这种“键盘戾气”中被一点点消解。暴露出来的是对患者及公众监督的极端傲慢。
当记者在公众号查看时,却未发现相关的文章以及评论。可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处理速度确实快,以为将文章删除,这件事就能过去了吗?
于是记者联系到院方,却被院方”踢皮球“式的处理。
一句“公众号由科室独立管理”,试图将责任推给基层科室,却对运营人员是否为医院正式职工、辱骂行为是否代表科室态度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
本质上就是对舆论监督的敷衍塞责。
医院不仅要注重医疗技术的提升,还应更加重视员工的道德修养和公众沟通能力。
此次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医疗机构在管理上的漏洞,也让公众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产生了质疑。
郑大一附院应当对事件进行认真调查,公开回应,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同时,医院应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提升整体素质,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