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也门胡塞武装在36小时内连续发射4枚高超音速导弹,成功突破美国“萨德”、以色列“箭-2”等三重反导系统,精准摧毁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引发全球安全格局震荡。

这场36小时的高超音速攻防战,不仅撕开了中东地缘政治的新裂口,更在全球军事技术领域投下一枚深刻的警示弹,当非对称战力突破技术代差,传统军事优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消解危机。



技术特征与逆向工程痕迹

2025年5月4日,胡塞武装在36小时时间内,不仅又一次的向美国发起了袭击挑衅,并成功突破了美国防御的行动在国际上引起了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开源情报显示,导弹在末端阶段突然降至20公里低空,以10马赫速度实施蛇形机动,成功绕过美军部署在塞浦路斯岛的X波段雷达预警网。



其中攻击在深夜时段的选择,直接利用了以色列防空系统换班间隙,结合电子干扰手段压制预警雷达,最终实现“饱和式突防”。

胡塞武装此次使用的“巴勒斯坦-2”导弹具备典型的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特征,末端变轨能力、超音速突防(据推测速度达7-8马赫)、三角翼体设计。



此次袭击标志着非国家武装首次以高超音速武器突破以色列多层防御网,与2025年3月胡塞武装对特拉维夫军事基地的类似打击形成战术迭代。

军事专家指出,此举或迫使以色列升级防空预算,并加速美军“萨德”系统在地区的部署压力。



而据相关报道以及数据表示,这种技术路径与伊朗2023年公开的“法塔赫-2”高超音速导弹高度相似,两者均采用“火箭助推+滑翔弹头”的双段式结构,且弹体尺寸、弹翼布局存在80%以上的技术重合度。

更关键的是,胡塞导弹的末段机动轨迹呈现出“锯齿状规避模式”,与伊朗在2022年德黑兰防空演习中展示的导弹拦截逃逸技术如出一辙。



这样的技术监测结果,也极大的表明了胡塞武装的导弹技术突破其实与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存在深度关联。

伊朗技术输出的多维证据链

胡塞武装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长期保持技术合作,2019年联合国报告曾披露,伊朗通过“圣城旅”向胡塞转移了包括“沙哈布-3”中程导弹在内的多款武器系统。



同时伊朗导弹技术发展遵循“逆向工程-自主创新”模式,其通过拆解苏联“飞毛腿”、朝鲜“大浦洞”、中国C-802等导弹,整合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泄露的高超音速技术,最终形成完整技术体系。

而这种技术叠加特征也在胡塞导弹中清晰可见,因此不难猜测此次胡塞武装进行袭击的武器与伊朗有着极大的关系。



自2023年伊朗向也门交付首批"法塔赫-2"超燃冲压发动机以来,胡塞工程师在荷台达导弹工厂完成本土化改造,使导弹射程提升至1500公里。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袭击中导弹搭载的AI末端制导系统,能够通过实时分析防空火力配置动态调整弹道,这一技术特征与伊朗2024年展示的"见证者-313"无人机群控系统高度相似。



甚至据2024年卫星图像显示,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新建两处导弹组装工厂,产能与胡塞武装2025年导弹发射频率呈现显著正相关。

可以说此次事件暴露了非国家行为体获取尖端技术的隐秘渠道,伊朗通过“技术换资源”模式,将成熟导弹技术模块化输出,配合胡塞武装在红海沿岸的简易发射设施,构建起“低成本-高效能”的非对称作战体系。



这种模式对现有防空系统构成根本性挑战,传统拦截系统针对固定弹道设计,而高超音速导弹的“动态轨迹+末端机动”使其拦截成功率不足30%。

全球技术扩散的深层逻辑

现在的美国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在国际的威信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美国航母战术调整的受制也直接暴露出了这场“不对称”战役中,美国所面临着的窘境。



同期胡塞武装声称对红海美海军“哈里·杜鲁门”号航母发动导弹+无人机联袭,迫使舰队后撤至800公里外,这一“拒止战略”迫使美军陷入两难,护航商船需直面胡塞导弹威胁,放任不管则加剧以色列压力。

导弹技术转让、卫星制导数据共享,以及针对美军舰艇的“陷阱战术”指导,凸显伊朗在胡塞军事升级中的核心地位,分析认为,若胡塞获得更先进的北斗制导系统,其打击精度将进一步提升。



而这样的结果同时也揭示了中东军事的天平倾斜,伊朗-胡塞技术联盟使地区反导系统面临全面失效风险,以色列“铁穹”防御体系的实际效能被重新评估。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拒绝对此次拦截失败作出技术评价,但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美军现役反导系统对高超音速目标的拦截成功率不足30%,这一数据与俄罗斯"匕首"导弹在黑海实战中95%的突防成功率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军事专家李杰指出,胡塞导弹的成功标志着非国家行为体正式加入高超音速武器俱乐部,可能迫使美军加速部署计划于2027年列装的HAWC中程吸气式导弹。

就连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高管都承认,拦截高超音速导弹需升级至“激光+微卫星组网”系统,其成本是现有反导体系的12倍,而这也直接使得全球供应链博弈加剧。



而这也是在代表着技术管制体系失效,伊朗突破国际导弹技术封锁的案例,可能刺激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家加速高超音速武器开发,形成技术扩散多米诺效应。

结语

胡塞武装此次导弹突袭,其实本质上是伊朗三十年导弹技术积累的实战投射,这场突破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胜利,更是非对称战争中“技术平权”的典型案例,其对全球安全秩序的深远影响,将在未来数年持续发酵。



长远来看,若技术扩散至黎巴嫩真主党等武装,中东或进入“高超音速导弹常态化威慑”时代,地区和平进程前景愈加晦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