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仿佛“捅了人窝”,所到之处皆是人山人海。网红景点更是如此,想拍张单人照,简直是奢望,挤进去也只拍得到大合影。

在网红打卡风潮下,风景一旦走红,往往命运多舛。前不久,安徽池州那棵“孤独的树”就遭了殃。它独自伫立在2000亩麦田中,自带寂寥气质,吸引无数人打卡。可游客如织,在麦田里踩出蛛网般的小径,农户麦田受损,经济损失达五六千元。心疼庄稼的农户一气之下爬上树砍掉树枝,想以此阻止打卡者。好在当地村委会及时出面协商,这棵树才免遭“灭顶之灾”。一棵树的“生死劫”,恰是网红打卡乱象的荒诞写照。


武功山上那棵曾红极一时的迎客松,就没这般幸运。它造型独特,冬季雪景美不胜收,是武功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然而,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争相爬上树杈摆拍,最终这棵网红树不堪重负,轰然倒下。


类似情况屡见不鲜。成都三圣乡的网红油菜花田,爆火后被踩出“斑秃”;杭州富阳神仙山的仙人洞,因游客涌入,洞壁被乱涂乱画,部分钟乳石永久受损。借景拍照本无可厚非,但毫无底线的打卡,已让网红打卡变了味,沦为对自然景观的粗暴掠夺。

网红打卡热潮下,任何地方走红,都成了人群的“狂欢地”。重庆白象居,因空中连廊能俯瞰长江索道、水东门大桥等城市地标,成了“出片圣地”。游客摩肩接踵,喧闹不止,甚至有人闯入居民家中取景,生活区沦为“摄影棚”,住户苦不堪言。


上海武康路一位80岁奶奶,因挂着粉色蝴蝶结的复古阳台意外走红。童话般的场景让网友脑补出“少女心奶奶”的故事,引来无数打卡者。每天楼下都有人叫喊,要求奶奶配合拍照,老人不堪其扰,最终被迫搬离故居。成都某小区普通健身区,因一位说唱歌手的视频爆红,被网友称为“成都迪士尼”。游客涌入打卡,不断高呼“我要diss你”,扰民至极。更离谱的是,医院都成了打卡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因其欧式复古建筑和院内咖啡店,成了新晋网红打卡点。很多博主在社交平台分享美照,称其为“欧洲古堡风”。不少人涌到医院门口摆拍,甚至进入医院内部,占用家属休息座椅拍摄,更有人架起专业设备直播。有孕妇路过产检,竟被网红指责“挡镜头”。这一幕让网友直呼:“在急诊前打卡,合适吗?”打卡成了打扰,出片成了出格。


网红打卡歪风,不仅侵扰居民生活,还衍生出诸多恶果。“新疆最美公路”独库公路沦为垃圾场,哈熊沟、乌孙古道等景区步道上,游客丢弃的垃圾在雪山草甸间格外刺眼。徒步胜地乌孙古道的天堂湖畔,露营者留下的塑料垃圾铺满湖岸。比垃圾更难修复的,是千百年形成的脆弱地貌。青海茫崖的胭脂山,以五彩山体惊艳全国,却因游客肆意碾压地表、攀爬岩体,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比物理破坏更可怕的,是对安全底线的漠视。去年1月,一名大学生跟着网红攻略,闯入“废弃车站”拍照,被高压电击中,全身烧伤50%,命悬一线。去年4月,一名中国女游客在印尼火山网红树附近拍照时,被长裙绊倒,从75米高的峡谷坠落,当场身亡。今年3月,在吉林沙漠的“尼三锅”网红打卡点,有人驾驶越野车高速爬坡,汽车冲上沙丘顶端后飞入500米深坑,酿成3死1伤的惨剧。这些用鲜血书写的警示,撕开了流量狂欢的血色面纱:当出片高于一切,危险便被滤镜掩盖。


网红打卡歪风肆虐,根源在于流量至上。小红书“拍照打卡”话题浏览量超20亿,“出片”话题超3亿,“打卡圣地还是打卡胜地”话题下帖子超224万篇。博主们为博流量毫无底线,去年五一,坡子街派出所火了,有人在派出所门口排队打卡,装作罪犯摆出“蹲守抱头”造型;去年年底,为凹精英人设,网红博主扎堆前往联合国“开会”,26美元即可参观,几百美元就能参与演讲;更有人断章取义,在路标、提示语上搞低俗打卡。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网友在滤镜中迷失自我,旅游不再是欣赏美景、体验风土人情,而是用镜头生产“社交货币”,满足内心虚荣。


网红打卡文化亟需回归理性,这是对公共秩序的守护,更是对文明底线的重塑。作为个体,我们要守住行为边界,在追求出片的同时,尊重他人、敬畏自然、珍视生命。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流量“操盘手”,不能只逐利而忽视社会责任,应扛起监管大旗,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严惩无底线引流、恶意炒作的账号。唯有如此,才能让打卡回归分享美好的初心,让热闹止于理性,让追风止于审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