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系德阳市林业产业和森林资源站站长、事业管理七级、技术七级。作为新时代林业人,他甘将韶华寄林海,以十年躬耕染绿青山;勇做脱贫领路人,以产业赋能乡村造血机能,在绿叶与热土交织的征程中践行责任与使命、展现智慧与担当。

逆行冲锋,生态卫士筑屏障

赵敏长期从事林业灾后重建和生态修复工作。他持续助力市域内国有林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发展,共计恢复植被63.9万亩,为荒山变绿打下坚实的基础,2023年获“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个人”称号。

赵敏长期负责德阳市、区两级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10余年来,共计绿化1000余亩,栽植苗木近50000株。在具体负责德阳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他先后主笔完成涉及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的林业规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45个。作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技术负责人,他具体负责对标国家标准,收集、整理及核实全市各项数据,汇编成册,在国家验收时受到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并作为四川省的范本在全省推广,相关经验被山东省滕州市考察运用,助力德阳市提前一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近年来全国唯一一个提前创建成功的城市。


研究创新,科技尖兵破瓶颈

深耕林业科技领域,积极开展林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推广示范工作,赵敏工作以来所在的单位及个人分别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德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个人持有专利1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个,在国家、省部级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1篇。

他聚焦产业痛点,开展技术攻坚,针对丘陵区金丝枣落果、裂果难题研究防治技术,成功使落果、裂果率有效降低30%,推广种植区亩均增收3000元,获四川省201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主持制定《调元枣栽培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推广种植3000余亩,为丘陵区枣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和范本;研究川中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技术,辐射推广面积达52.6万亩,为全省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改造提供技术支撑,获四川省201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破局领航,项目舵手强根基

赵敏主持申报“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凭借前瞻性产业规划与创新实施方案推动罗江区调元枣产业建设项目从21个同类项目竞争中突围,成功入选第一批四川省“天府森林粮库”省级示范项目,获得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为促进林粮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推动建成国家级示范产业基地近5000亩,构建集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运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单品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辐射带动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调元枣作为退耕还林主推树种,实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林与生态林的有机结合;运用绿色种植技术,有效降低示范区农药使用量,促进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扎根乡土,扶贫先锋拓新路

赵敏两度请缨驻村扶贫,先后在德阳市中江县五里坝村、阿坝州阿坝县蒙古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中江期间,他积极协调资金50余万元帮扶弱势群体,为寡居老人修房子,为留守儿童送学习机,为越战老兵发票子,给老百姓建夜市场子,带领6户8人如期脱贫,实现“一年翻身、两年创先”的目标,连续两年获评县级“优秀第一书记”。

2018年转战阿坝县茸安乡蒙古村后,他发扬“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全程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全覆盖走访村民。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青杠木耳种植,年产干耳1000余斤,年产值3余万元,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元;组织创办专合社1个,帮助村民建立一处水磨糌粑磨坊,带动就业3人,实现年产值7000余元;担任技术顾问,跨村指导村民种植花椒700株,羌活4000株,芍药20000株;积极协调蒙古村成为德阳援建脱贫攻坚示范试点村,落实德阳援建资金580万余元,按照“村五有”“户六有”和“四个好”标准,修建文化室、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小广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经三年奋战,蒙古村贫困发生率从14.9%归零,人均收入由不足4500元增至9325元。他连续三年获评县级优秀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员,获386名村民联授“特殊贡献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来源:德阳日报】

编辑|杨峻辉

主编|张玉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