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与本质两个概念
在前几篇文章中,笔者表达了个人关于现象和本质两个概念的理解。
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事件(事物的发展变化或相互作用)具有的共性(共同外在表现)所做出的归纳性、总结性描述,现象是对经验观察或感知进行抽象思维的结果。
现象这个概念可能不适用于描述静态下的事物,某一事件也不等于现象。
“本质”多用于表达一个事物(事件)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事件)有明确区别的,内在独有的核心属性。
“本质”的概念可以用来区分一个事物(事件或现象)与其他事物在核心属性方面的差异,可能不适合用来描述一个现象(事件)背后复杂的关联关系。
“本质”这个概念用于现象的时候需要谨慎。
经常阅读老头文章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老头的文章中极少使用“本质”这个词。
个人观点(上一篇文章):现象的“本质”,如果指的是现象本身用来与其他现象进行区分的独特属性,而不是导致现象发生的众多因素的相关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说法可能导致我们对现象的研究探索止于表面的共性,而不是更深入地探索研究现象发生的复杂原因;如果用“本质”来描述一种“现象”背后的复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则又可能显得过于简单粗暴,有可能导致禁锢思想、禁止思考的倾向。
2.现象的种类
现象,可以根据不同领域和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方式有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等。
自然现象指的是由自然规律驱动的现象,比如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等等。
社会现象指的是与人类群体行为或社会活动相关的现象,比如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科学、技术等等。
心理现象指的是与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相关的现象,比如感知、情绪、认识、行为等等。
另外,按照尺度划分,还可以分为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
3.不同现象的背后
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核心因素在于自然规律。研究这些“现象”的意义在于探索发现这些自然规律,笼统地把自然规律称之为“本质”可能并不恰当。
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的背后,多数源于“人性”这一复杂因素。
附视频易中天、罗翔两位老师谈人性与正义。
研究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的意义在于认识人性的复杂性,一个正常的社会,社会生活和个人活动中应当提倡的是“抑恶扬善”,很难笼统地用“本质”一词来描述。
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是复杂系统,系统中结果与各种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格言(口号)式的表达,有把复杂关系简单化的嫌疑。——简单归因或错误归因的逻辑谬误
4.不要轻易相信“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实社会中,经常有人语重心长地告诉别人,教你“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人有可能是个“大忽悠”。同样还有“底层逻辑”或“第一性原理”的说法(请参考笔者关于“第一性原理”的系列文章)。
每个人看到的,以及他通过抽象思维表达或描述的现象,可能仅仅只是基于他自己的观察角度,同时也不可避免会掺杂了他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果看到的无法保证全面、真实和客观,归纳总结出来的“现象”,能相信吗?
或许,我们看到的东西,可能仅仅只是某些人故意让你看到的——他们描述的现象或许并非真相(事件或事实的全部)。
任何事物(事件)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描述,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逻辑学意义上的概念、命题。所有对现象或本质的语言表达,都必须回归到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这两个基础的东西。
离开了清晰准确的概念和命题,只能是一团浆糊式的思维。恐怕最终永远无法总结出“现象”,更无法触及所谓的“本质”。
5.实例:对“彩礼现象”的简单分析
当前社会,彩礼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摆脱的话题。这种现象不仅仅传统婚姻习俗的物质化,还折射出更加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矛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图)
一、婚姻成为一种交易
有人视彩礼为女方家庭的经济补偿。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女方家庭视女性为可交易物品的一种。
也有女性认为,彩礼是婚姻(包括婚内性生活)的准入条件。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婚内的性行为,其他方式的性行为认为是非法而被禁止,性资源也必然成为一种明码标价的商品。这个时候,婚姻中的性被当作一种商品,也是一种必然。
二、面子工程与攀比心理
传统社会中,彩礼往往被视为家庭社会地位的象征。“彩礼越多越体面”的观点绑架了男女双方家庭,一方面,男方家庭不得不拼命提高彩礼;另一方面,彩礼低了女方也会被视为有缺陷。
为了可怜的“面子”,彩礼的水平越来越高。比如,江西某地彩礼从十年前的8.8万元涨至38.8万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万紫千红一片绿”(现金数额的隐晦说法)等顺口溜,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三、经济因素
有人认为,彩礼为女方家庭的经济补偿。持有这种观点的家庭往往本身经济条件较差,折射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或者社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的缺陷。
传统观念中,婚姻中的女性处于从属的弱势地位,从而有人把彩礼作为“青春损失”或生育付出的补偿。现今社会的某些女性,甚至某些男性,依然顽固地坚持这种认知,其背后的根源也值得深思。
当前法律实践中,生育后离婚的女性通常无需返还彩礼,折射社会对女性生育成本的默认定价,很令人无语。
四、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中男女性别失衡,特别是消费主义及物质至上的价值观,造成了部分人对于婚姻的畸形认知。
快速的城镇化也相应地推高了婚姻成本,在城市购房、购车成为结婚“标配”,尤其是“一步到位”的想法,使得婚姻中越来越少感情(爱情)因素,甚至把婚姻被简化为“资产重组”。
尽管《民法典》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在司法实践中“自愿赠与”与“高额彩礼”界限模糊,改口费、谢媒礼等名目层出不穷,法律空白难以言说。
五、个体心理因素
部分女性将彩礼视为男方责任感的考验。据小红书调研显示,女性索要彩礼的四大心理动机包括:“试探男方诚意”、“弥补婚姻不平等成本”、“防婚姻破裂风险”及“应对社会舆论压力”。
男性因为彩礼造成分化。有人选择“躺平不婚”,甚至有人通过“彩礼贷”“欠条婚”等畸形方式完成交易。如果不考虑婚后的生育,有人曾计算婚姻中的性生活成本与“性交易”的成本进行比较。网络上这类文章很多,比如《夫妻生活的经济学分析:婚姻是个赔本买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这篇文章)。
关于“彩礼现象”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多的因素。即使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其背后也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每一个“彩礼事件”,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因素导致的。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彩礼现象”作为一个“现象”,它的“本质”是什么?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真的适用吗?
6. 结语
任何社会事件的背后,都有诸多影响因素,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也可能不止一个,很难用几句所谓的“本质”进行简单概括。
现象是事件共性的总结和归结,探索发现背后的影响因素则更为复杂。
“本质”这个概念在对现象进行分析时应当慎用。
否则,过度简化、错误归因等逻辑谬误,将不可避免。
下篇文章将简单追溯一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的来源,阐述一下老头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