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昭通市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前一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2025年,昭通市立足新的坐标方位、发展形势和使命任务,作出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大强市”建设的工作安排,接续奋进,加快迈向全省“第一方阵”,努力闯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昭通实际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

真正把“云南北大门”这个门户立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昭通市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着力构建“公、铁、水、航”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统筹做好集商贸、加工、物流、旅居于一体的枢纽经济“变现”大文章,真正把“云南北大门”这个门户立起来。


乌蒙山脉的褶皱曾将昭通“锁”在西南边陲,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道尽千年闭塞。如今,“云南北大门”昭通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交通版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打通了11条出滇入川进黔大通道,这些通道极大促进了昭通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使“县县通高速”成为现实;水富港可实现30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跻身长江上游千万吨级枢纽港口;渝昆高铁穿山越岭,昭通新机场蓄势待发……昭通从“乌蒙腹地”跃变为“交通枢纽”,成为国家战略交汇点。


发展的愿景并未在某个时间节点驻足。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准确把握昭通作为滇川重要通道的鲜明特征,作出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的安排。昭通背靠滇中经济圈、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的关键节点,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凸显。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是昭通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

10年前,昭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足200公里,如今,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成贵高铁、叙毕铁路建成通车,昭通迈入高铁时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行路难”到“通江达海”,昭通用一条条路、一座座桥、一条条河道“凿”开了乌蒙山的闭塞之门,打开了发展的无限可能。


兰波 摄

交通路网延伸之处,产业格局焕然一新。中铝、合盛等龙头企业落户昭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飞天苹果”通过冷链物流直供东南亚,竹笋、天麻、花椒等“昭字号”特产走出大山,“昭通小肉串”更是享誉全国。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提前一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

路,是昭通的变革密码;路,是昭通的生动叙事。从“马蹄声响”到“高铁呼啸”,昭通用一条条路改写命运,站在了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上。

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昭通再次开启综合交通建设新征程。

乌蒙大地春潮涌动,重点工程建设正酣。渝昆高铁昭通段建设加快推进。“目前,渝昆高铁昭通段建设进展顺利推进,上万人遍布在各个工点加紧施工,上千台机械设备不停运转,所有参建人员挥洒汗水,都是为了这一重点工程早日完工。”京昆高速铁路西昆有限公司昭通指挥部副指挥长杨发德说。

渝昆高铁全长约700公里,其中,昭通市境内正线长114.72公里。渝昆高铁建成通车,对推动昭通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参建各方正围绕目标,攻坚克难,持续掀起建设高潮,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除了铁路建设,昭通在水运和航空领域同样成绩斐然。


张广玉 摄

2019年成贵高铁建成通车,昭通实现高铁“零”的突破。未来,随着渝昆高铁建成通车,将强化昭通与昆明、重庆“1小时经济圈”联系,串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昭通将承担起资源、人才、产业双向流动“中转站”功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经济走廊将加速形成。依托绿色能源和智慧物流,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将加速成形;而“交通+旅居”“交通+生态”的深度融合,让昭通这个曾经的闭塞之地逐步成为全国瞩目的发展热土。

作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门户,昭通“前哨”,通江达海。江水滚滚奔流,港内货轮轰鸣。近年来,水富港完成了多次扩能改造,成为云南唯一能够实现3000吨级以上船舶江海直达的长江干线港口、全省首个“公铁水”多式联运港口。“水富港进港铁路从2023年8月开始投入运营,这标志着水富港已经具备了‘公铁水’联运的功能。”昭通高投水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涛说,2024年,水富港货物吞吐量713万吨,集装箱作业量6.88万标箱,港口综合运输效率明显提升。


水富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水富港规划为“一港三区”,即水富港、中嘴作业区、中心作业区和向家坝作业区,规划到2040年全面建成后年吞吐量达11320万吨,最终形成以“公铁水”多式联运和翻坝运输为特色的绿色、智慧港口型物流枢纽。

在昭通新机场建设现场,机声隆隆、施工车辆来往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目前,航站楼、综合楼、塔台、航管楼、供水站和道口的主体结构施工已经完成,航站楼正在进行金属屋面施工,其他单体建筑也正在陆续进行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施工,努力实现2025年转场。”昭通机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洁华说,新机场投运后,随着下一步高铁的建成,形成“空中+地面”的立体交通格局,为“旅居云南”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昭通旅游品牌建设与城市经济振兴双向赋能。


近年来,昭通先后开通至国内14个主要城市的12条航线,架通了北上广深等全国重要城市的空中走廊。新机场的建成,将推动昭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群的联动,促进跨区域资源流动与产业协作。

当“乌蒙天堑”变为“发展通途”,昭通的故事,正成为中国西部崛起的又一缩影。“交通强市”建设将让昭通在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开放合作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交通强市’建设部署要求,聚焦‘补网、壮骨、强枢、提质、扩能、兴昭’六大方面,实施高速互联互通、干线提级改造、农村公路畅通、铁路补网提质、航空强基拓线、水运提级延伸、物流降本增效、客运绿色升级、‘交通+X’融合发展、低空经济动能培育‘十大工程’,着力构建‘公、铁、水、航’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昭通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罗顺友表示。

向北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东衔接长江经济带,向南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以交通为笔,昭通书写着新时代的“出滇记”,让“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成为民生新注脚。

评论

推进“交通强市”建设 再谱综合交通新篇章

单虹

昭通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通过接续奋斗,昭通构建起了四通八达、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昭明通达”成为了昭通更加鲜明的标识。立足新阶段,昭通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对标中央、省部署要求,提出要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真正把“云南北大门”这个门户立起来。这为昭通综合交通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交通兴则百业兴。近年来,昭通市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的作用,着力构建“公、铁、水、航”立体综合交通网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打通了11条出滇入川进黔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水富港可实现30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昭通机场迁建项目和渝昆高铁建设加快推进,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正不断凸显。在便捷的交通助力下,昭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提前一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是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昭通背靠滇中经济圈、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的关键节点。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加快渝昆高铁建设、昭通机场迁建、水富港口扩建、高速公路续建以及商贸物流、沿江二级路等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公、铁、水、 航”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迈向更高水平、“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做好集商贸、加工、物流、旅居于一体的枢纽经济“变现”大文章,将更加有力地支撑昭通“云南北大门”作用的发挥,更好地推动昭通乃至云南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好赋能昭通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来源/昭通日报 记者 单虹 董建军 孙贵波 杨金飞 何旭东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校对/何淑倩格 编辑/马思

投稿/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