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可触摸的艺术。印刷与装帧,作为书籍的“骨架”,凝结着匠人对文化的敬畏。
位于杨浦区的上海印刷博物馆,是一座有关书籍装帧的殿堂,展现了中国古代装帧技艺的巅峰,更彰显着杨浦深厚的文化底蕴。
跟随记者,循着书页纹路
探寻这场古今对话
龙鳞装,
是中国古代图书的珍稀装帧形式,
宛如游龙隐于纸页之间。
舒展开后,
书页错落相积,状似龙鳞,
而得名“龙鳞装”,
它融合了卷轴与册页的优点,
既节省纸张又便于翻阅。
书页间的灵动之美:
经龙装《红楼梦》的传承与创新
在众多馆藏书籍中,“经龙装”《红楼梦》以龙鳞装为核,融合经折之韵,堪称一件巨制。书中绘图均取自辽宁旅顺博物馆藏清代孙温绘《红楼梦》插图,该组插图绘成于清同治丁卯至光绪癸卯(1867-1903)年间,画面围绕原著故事情节,图中绘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等,主要人物采用“写真”技法,注重面部肤色肌纹之渲染、形神兼备。
这件作品由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经过四年探索完成。该书一套八函,重200公斤,合上1.23米,摊开逾百米,以现代艺术理念融汇古代装帧工艺,重新诠释了经典名著。
图书整体采用经折装装帧手法,内装裱龙鳞页,即经折装和龙鳞装的合体——经龙装,书籍展开后,每一折页内芯均采用龙鳞装,是中国书籍制度当中非常宝贵的龙鳞装的一种传承。图书内页龙鳞装印刷方式为双面印刷,每页边缘正反两面图画均不相同,展开后边缘图画可拼接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经龙装的出现,使书页画面的变化配合图案的游走,突破传统图书的体例,可呈现出舞台剧这种综合艺术的特色。
装帧的演变,重构着阅读的方式
装帧对书籍而言是重要工序,装帧方式的演进对书籍的保存作用不容小觑。据了解,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大致经历了简策、卷轴和册叶三个阶段。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书籍为手工抄写,被称之为写本术;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通过雕版印刷的书籍被称之为印本书。印本书出现之初,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据了解,唐代近体诗格律发展促使韵书流行,这类工具书需频繁翻检,传统卷轴装不便,催生了龙鳞装这一新型装帧方式。以长条底纸为轴,书页右端错落粘贴于底纸上,展开时书页如鳞片层叠,因此也被称为“龙鳞装”,卷起时内部书页逐次朝一个方向卷旋转起,形状似旋风,也称“旋风装”。这种形式既保留卷轴形态,又通过缩短长度提升便携性。
“龙鳞装”突破卷轴装舒展冗长的缺陷,通过分页粘贴实现快速定位,兼具保护书页与提高检索效率的双重优势。作为卷轴制向册页制过渡的关键形态,龙鳞装既承袭传统卷轴外形,又孕育了分页装订的雏形,为宋代蝴蝶装等册页形式的成熟奠定技术基础,体现了装帧演进中功能需求驱动创新的规律。
从唐代的韵书到经龙装的《红楼梦》,书籍装帧成为中华文明匠心的一大缩影。在上海印刷博物馆的展柜中,这些装帧艺术成为历史的见证,更为文化延续构建起新的桥梁。
上海印刷博物馆
位于杨浦区水丰路100号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内,
是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和
上海市杨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首批十大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
上海工业旅游博物馆。
展馆面积1000平方米,各类展品1300余件。展馆通过大量文物、文献资料、实物模型及模拟操作、数字影像等方式,生动展示博大精深的印刷文化,传承古老灿烂的印刷文明,体验现代印刷技术发展。
据悉,上海印刷博物馆多次举办线下展览与主题教育活动,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约2万人次。对大中小学师生开展科普教育,接待行业组织的参观、考察、调研,为宣传中国印刷史及民族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中的印刷精品馆展示了各种书籍装帧的印刷品,包括特装书、碑帖等。这些书籍通过独特的装帧设计和印刷工艺,如木刻雕版、立体印刷、亮光油工艺等,涵盖的多件作品荣获中国最美图书和世界最美图书。
从百年前的工业厂房到今日的大学园区,从印刷机器的轰鸣到书香浸润的街巷,杨浦以包容的姿态,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上海印刷博物馆落地于杨浦,不仅保存了龙鳞装等传统技艺,更通过展览与教育项目,将书籍装帧的匠心精神注入当代生活。
上海印刷博物馆的这些装帧瑰宝,有着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成为未来文化创新的基石。当翻阅龙鳞装时,需指尖轻触宣纸的纹理,在快节奏中重拾纸质书的温度,在古籍中感受新知,慢阅读、慢生活也能随之回归。
文字丨周梦真
编辑丨周梦真
图片丨宇文昊
视频丨王子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