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从央视等官方媒体中,不断看到或听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很新的短句。



但是,你可能没有太留意,也不太了解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提这个?跟我们每个人、我们国家和全人类有什么关系?

大家肯定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词汇了,对吧。

它是我们国家希望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整体的一个理念,实质上,它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词的中国式表达,这样理解就对了。

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应的,我们在国内也需要一个词汇或者一个概念,来形成一整套理论与实践体系。

我们都是中国人,不管我们属于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对吧,那么,要变成一个整体,还要有时代创新性,就需要创造一个新的词汇或概念来表达,所以,就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而且,这已经上升为我们国家的新国策了。

下面,就结合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这个话题。

1991年秋天,我背着行李走进位于广州新港西路135号的康乐园,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专业时,广州还没有地铁,珠江新城还是一片农田......

那时的珠三角正涌动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移民潮,来自湖南的"三来一补"产业工人、四川的建筑工人、潮汕的商贩,和本地渔民的后代们共同编织着这片土地的新面貌。

1993年暑假,我们一帮同学在东莞厚街实习时,制衣厂里每天都能听到七八种方言。

湖南妹子的辣椒炒肉和顺德大厨的煲仔饭在食堂里飘香,

客家人的擂茶与潮汕的功夫茶在休息室相遇。

记得有位贵州工友用苗银耳环换取了江西工友的景德镇瓷杯,两人在车间里用蹩脚的普通话讨论着怎么用这些物件装扮宿舍。

这种朴素的交流,不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缩影吗?

在深圳蛇口的“三和人才市场”,我们曾见过彝族同胞用刚学会的粤语和电子厂主管讨价还价谈工资。

他们或许不懂宏大的理论,却用生存智慧践行着“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的真理。

就像珠江口千百年来操着不同方言的疍民(水上人家)、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最终在通商贸易中自然形成了共同的行为准则。

2000年,我们在广州石牌村调研时,这个“城中村”里住着来自N多个民族的上万租客。

维吾尔族烤肉摊隔壁是东北饺子馆,藏族唐卡画师和佛山木雕师傅共享一间工作室,壮族女孩和土家族男孩一起,创办了一家艺术培训机构,汉族大叔和满族大婶都喜欢广州的早茶......

有年元宵节,居委会组织各族居民用家乡食材制作"百家汤圆",河南的芝麻馅、云南的玫瑰馅、海南的椰丝馅在同一个锅里翻滚,这不正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版本吗?

这里发生过感人的故事:

2018年台风"山竹"来袭时,贵州苗族建筑工主动帮助回族餐馆加固门窗,潮汕房东为被困的瑶族学生免费提供食宿。

灾难面前,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民族差异,而是同为“中国人”、“中国同胞”的身份认同。

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精神,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诠释“命运与共”的理念。

2010年,我们的一位同学参与佛山陶瓷产业转型项目时,见证了各族技术工人的智慧交融。

来自景德镇的老师傅带来传统青花技艺,蒙古族设计师将草原纹样融入现代瓷砖,维吾尔族工程师改良了天然气窑炉。

当这些创新成果出口到中东时,标签上写的是“中国制造”,而不是某个单一民族的创造。

这就是“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

在东莞松山湖,华为园区里有十多个民族的工程师,也有外籍专家一起工作。

在顺德北滘,拥有将近20万员工的美的集团,能够从乡镇企业发展中全球第一的家电企业,他的创始人何享健认为,最根本的是人才。

他说: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

这种汇聚人才所产生的创造力,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佳注脚。

站在港珠澳大桥上眺望,这个超级工程凝聚着全国各族建设者的汗水:

四川的隧道工人、青海的钢结构专家、广西的焊接技师、广东的设计师......

当大桥贯通时,建设指挥部特意准备了清真餐和素食餐,这个细节体现了“尊重差异,增进共性”。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书写的,不仅是经济奇迹,更是文明共生的新范式。



在横琴粤澳合作区,葡式蛋挞与广式早茶共享餐桌;

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金融精英与内地科技人才碰撞思想。

这种超越地域、民族、制度的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东方智慧。

求学于斯,工作于斯,生活于斯,三十多年的沉浸式田野调查,与近距离观察让我明白:

珠三角的繁荣密码,不在于某个单一民族或文化的优势,而在于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就像珠江接纳东江、西江、北江之水奔流入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要消除差异,而是要让不同支流汇成澎湃向前的力量。

这对每个普通人的意义在于:

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用合作的姿态面对差异时,就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国家而言,这是保持长治久安的根基;

对全人类来说,中国正在探索的多元一体发展道路,为破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新方案。

站在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孕育着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要建造整齐划一的“盆景园”,而是要培育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让每棵树都能向着阳光自由生长,又在地下通过根系紧密相连。

就像舒婷的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这或许就是这代人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最宝贵遗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