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第二墓区有一座简洁、庄重、朴实的墓地,这座墓地占地不大,墓前却常常摆放着白百合、菊花、康乃馨等花束,前去凭吊的人非常多,成为了最受人们追思的安息之所,那么这座墓地里长眠之人到底是谁呢?竟能够引得那么多的人前来缅怀呢?
我们回顾历史便会发现,这块墓地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近代杰出女性林徽因。
林徽因是近现代的一位传奇女性,她集建筑师,诗人,作家于一身,她出生在浙江陆官一个名门之家,祖父林孝恂曾做过清廷的地方官,是一个思想开明之人,父亲林长民则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家、外交家,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过要职。
林徽因的这个名字是由祖父林孝恂为她取得,之所以取这个名,是因为他有两重期望,既期望孙女拥有美好的品德,也希望林家多子多孙,家族兴旺发达。
孩童时代的林徽因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因而被祖父林孝恂和父亲林长民寄予厚望,家中的长辈为了培养她成才,先是安排林徽因的大姑母教她读书,认字,等到林徽因岁数稍长之时,林徽因被父亲送到了上海的虹口爱国小学读书,学习。
1914年,林长民北上,携家带口来到北京工作,作为女儿的林徽因作为家属跟随父亲一同来到了北京,来到北京后,林徽因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到了当地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期间,林徽因不仅精进了学识,还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识,相爱,步入爱河。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跟着父亲游历欧洲各国,在游览欧洲列国的期间,她深受一位女建筑师的影响,萌生了想要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一年后,林徽因跟着父亲回到了国内,一方面继续读书,另一方面则是在徐志摩的邀请下,参加到了新月社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成为了北京文艺圈,人尽皆知的女文人。
1924年,心中始终都有着建筑学梦想的林徽因和男友梁思成踏上了去往美国的求学,深造之旅,到了美国后,二人一同进入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但是,建筑系不收女生,这就使得林徽因不得不改报了美术系,辅修了建筑系课程,才如愿实现了自己攻读建筑学的梦想。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期间,林徽因的建筑学知识不断精进,这为她日后回国投身建筑教育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林徽因结束了自己在美国的求学之旅,与男友梁思成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结婚,婚后,夫妻二人携手去往往欧洲游历,考察欧洲建筑。
同年8月,二人的旅欧之旅结束,二人回到了国内,进入到东北大学任教,并在随后不久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成为了我国建筑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徽因与丈夫一道南下,来到昆明等地考察古建筑,并在随后几年的积累写作之下,与丈夫一道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继续为新中国的建筑领域,建言献策,作出自己的个人贡献,她先后参与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的设计,作出了个人的突出贡献。
除此之外,林徽因在景泰蓝的保护和工艺革新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一年,林徽因外出来到海王村古文化市场赏古玩,正好在一个旧古玩摊上看上一只景泰蓝花瓶,花钱买了下来,随后在与摊主交谈时,林徽因从摊主的口中获悉景泰蓝即将“濒于灭绝”和失传了,心中便担忧了起来。
因此回到住所后,便决定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随后,林徽因便成立美术组,与美术组的成员们一方面设法保护濒于灭绝的景泰蓝,一方面则是设计新的图案,进行工艺革新,使得景泰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也正是林徽因太过操劳,这就使得积劳成疾,病倒了,家里人赶忙将其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当时,林徽因的学生来到同仁医院探望于她,林徽因千叮咛,万嘱咐,告诫他们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当时的林徽因身体状况本身就不太好,在加上在病床上的她时刻操心着许多新中国建筑领域发展的事宜,这就使得她得不到好的休息,身体状况每日愈下,最终在1955年4月1日,因病离世,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终年仅仅51岁。
林徽因病逝后,她的亲属和有关部门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由于林徽因生前曾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殊贡献,她的遗体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墓地是由她的丈夫梁思成为她设计的,整个墓地造型简洁大方,墓碑是由汉白玉镌刻而成,上面的花纹取自林徽因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草图之一,墓碑上的'“建筑师林徽因墓”七个大字,令人看后十分动容,这七个大字肯定了她一生为近现代中国建筑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现如今,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人们带上白百合、菊花、康乃馨等花束,来到这座墓地前献花,缅怀和悼念这位长眠于此的一代才女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