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取消出席俄罗斯胜利日阅兵,提前结束访问沙特、火速返国“坐镇”,一切理由都指向四个字:克什米尔失控。4月22日帕哈尔加姆镇发生的枪击事件震惊全国,26名游客遇袭身亡、17人重伤,成为近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最严重的平民伤害事件之一。此后不到两周,印巴双方就迅速跌入了新一轮紧张螺旋:外交对抗、军事交火、对等制裁……这几乎是一场熟悉到麻木的“剧本再演”。
而就在克什米尔烽烟再起之时,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也宣布取消原定前往莫斯科出席卫国战争胜利日的行程,由国务部长代为出席。这不仅暴露出新德里内外事务的“多线焦头”,更折射出印度当局在处理中巴关系、俄印关系、印巴关系三角复杂度中所陷的尴尬与矛盾。
印度政府甩出“国内事务繁忙”当借口,但真实情况无需掩饰,枪击事件让莫迪政府火烧眉毛。原本筹谋的沙特投资协议、俄印高层接触,统统要为“边境安全”让路。原因无它,莫迪知道,2025年选举年刚刚开启,这种时候国内任何安全事件都可能成为反对派政治攻击的武器。一旦克什米尔继续爆雷,哪怕是小型冲突,都会让“强人莫迪”的形象瞬间崩塌。
印度媒体早已将这次枪击事件归咎于“巴方势力”,并连带掀起了新一轮印巴外交交锋。4月23日,印度直接宣布“降级”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包括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巴方外交人员。这是赤裸裸的反制升级,意图不仅是政治表态,更是战略施压。
巴基斯坦当然也不可能善罢甘休,总理夏巴兹公开否认与事件有关,甚至提议由中国和俄罗斯参与“国际调查”。巴防长则在接受俄媒采访时抛出关键建议:让第三方介入,以提升调查透明度。可以说,巴基斯坦正在打“国际化牌”,意图是通过拉动中俄,制衡印度的单边定性。
而中方态度亦值得玩味,支持“公正调查”、强调“保持克制”、希望“对话协商”,这些外交措辞表面中立,实则明确表达:不愿地区冲突恶化,也不会轻易站队。这种持重与冷静正是当前南亚最稀缺的力量。
印巴军方已在实控线一带展开持续交火。根据印媒披露,两军连续10日在克什米尔实控线沿线互射,且阿拉伯海也出现双方海军同步实弹演习的态势。这不只是偶发冲突,而是在进行一次“多维度摩擦测试”。
为何每逢克什米尔出事,印巴就像上了发条?原因在于,克什米尔是双方都无法退让的神经末梢。印度需要它作为民族主义动员的支点,巴基斯坦则视其为“历史正义”的象征。所以哪怕只是一起地方枪击,也足以引爆中央政治的地震。
而俄印关系,在这个时点上遭遇“冷处理”,也折射出印度外交战略的两难。一方面,莫迪政府极度依赖俄制武器系统,并试图维系“特殊战略伙伴关系”;但另一方面,新德里又急于强化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合作。这导致每次涉及俄乌、对华、对美敏感议题时,印度都需反复“走钢丝”。
尤其在当前莫迪主打“全球大国印度”牌的背景下,如何不在美俄中之间左右为难,已成为一场越来越难维持的外交杂技。而枪击事件带来的“回撤”,无疑进一步打乱了印度对外关系的节奏。
如果说印度短期内会继续通过对巴文攻武吓方式压制局势,那么中长期,其克什米尔战略逻辑依旧没有改变,通过高压维稳换取国内民族动员,通过边界摩擦制造外交博弈空间。但这种逻辑的代价也愈发明显:国际信任下降、地区风险升高,甚至可能再度错失与邻国关系改善的契机。
目前,印巴关系又一次滑入“零对话”状态,国际社会呼吁重启沟通渠道的声音虽在,但实际效果依然渺茫。而在莫迪政府步入关键执政周期之际,是否会借助“外敌刺激”维系内部动员,值得持续警惕。
克什米尔,不止是山河边界,更是印巴间无法愈合的神经交汇点。而每一次血的冲突、火的反击、纸的声明,不过是死循环的最新一轮起点。在这片土地上,和平从来不是自然状态,而是一次次被推开的艰难抉择。
如果未来某一天,印度总理能在胜利日阅兵场上代表“和平”出席,而不是被边境硝烟拉回内阁会议室,也许南亚的命运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转折。眼下,印度能否稳住局势、避免彻底破局,不仅取决于莫迪的强硬,更取决于他是否有勇气跳出“克什米尔牌”的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