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哈里王子,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又一次败下阵来。这一次,是他在英国上诉法院的完败,他试图要求恢复在英期间的全面警方保护,却被三位法官一致驳回。理由清晰直接:英国政府的决定“并无不合理”。
这是他人生选择的后果,却也是他与这个国家、这个王朝之间爱恨纠缠的表现。他说他“愿意与家人和解”,但又口口声声指责安保问题被用作“控制他的筹码”;他说“生命是宝贵的”,却又不惜用一场又一场诉讼不断撕裂家族关系,把王室拖上法院;他说父亲查尔斯国王“不愿与他说话”,却又抛出“和解是好事”的言辞,真诚吗?还是又一次公关手段?
哈里王子如今的处境,恰恰印证了一句话:你可以离开王室,但王室不会离开你。身在美国的哈里,口口声声要“挣脱体制束缚”,却又时时刻刻试图将自己嵌入这个体制,既想享受王子头衔的荣耀,又不想承担王子身份的规则约束。既想摆脱媒体追逐,又不断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喂养着全球媒体的流量口水。他的生活,从未真正走出王室的阴影,而是永远活在“王子叛逃”的叙事中,并且,甘之如饴。
这一次的诉讼事件再次揭示了哈里王子对“特权”的依赖。他已经不再是王室的核心成员,却希望政府继续为他提供全面安保——这不是“安全问题”,而是“特权保留”。更讽刺的是,他甚至愿意“自掏腰包”支付相关费用,只求能继续享有王室待遇。这哪里是什么“自由之人”的姿态?这不过是特权阶层的一次失败谈判。
在BBC的最新采访中,哈里话里话外都在释放信号:他想回英国,他想要安保,他想与父亲修复关系。但他也不忘抱怨这是“老派建制派的伎俩”,暗指王室施加影响、蓄意打压。他似乎忘了,他现在不过是一个“普通王子”,既不承担国家职责,也无国家义务,凭什么英国纳税人还要为他和梅根买单?如果这就是他的“自由生活”,那未免太廉价,也太虚伪。
白金汉宫的回应一如既往地冷静:“所有问题都经过法庭反复审查,每次得出相同结论。”没有更多解释,没有情绪起伏。这恰恰是王室风格:冷静、沉稳、不动声色。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里那种高频率的、带有情绪化的爆料、起诉和“求助信号”,他想要的是和解,但用的却是讼棍的手段;他想要的是亲情,但表达的却是控诉与不信任。
自2020年“脱英”风波之后,哈里与王室的裂痕就几乎无法修复。纪录片、脱口秀、自传《备胎》……他与梅根一边嘴上说“不想被媒体困扰”,一边却源源不断地制造新闻素材。每一次镜头前的“控诉”都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公关战,言语间充满了“受害者叙事”:媒体太毒,王室太冷,英国太恶。这种高频度的“哭诉”,在初期也许能赢得一些同情,但时间久了,公众也疲倦了。
哈里王子已经不再是那个威武帅气的“军中王子”,而是一个在诉讼、舆论和家庭裂痕中苦苦挣扎的“悲情角色”。而他最大的悲剧不是失去了王室身份,而是从未真正拥有过一个稳定的自我认知。他逃离王室,却又不断向王室索取;他攻击王室,却又渴望王室认可;他要自由,却又担心自由代价太高。
他如今所走的这条路,已经几乎没有回头路。英国媒体和公众对他的信任基本耗尽,王室内部的耐心也已消磨殆尽。查尔斯三世不会与他说话,不只是因为“安保问题”,而是因为他不断突破了家庭信任的底线。对于王室而言,哈里已经从“叛逆者”变成了“麻烦制造者”。
而那句“我不知道我父亲还能活多久”,更是令人唏嘘的控诉。明知父亲年迈却仍用这样的言语施压,这到底是出于孝心,还是另一种情绪勒索?王室不动声色地回应,正是对这种道德绑架的最有力反制。
也许,哈里王子永远都无法真正“离开”王室。他逃不出媒体的聚光灯,逃不出自我构建的悲情叙事,更逃不出那种深埋骨血的王子情结。他想成为普通人,但又舍不得王子的余光。他想要自由,却又害怕自由里没有掌声和安全。
而这一切,终将成为他自己无法化解的困局,一个无法安身的流亡王子,一个困在舆论与权力夹缝中的孤独人。未来的英国王室或许不会再有哈里的位置,但哈里的人生注定会永远被王室的影子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