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吸引人才归附,谁的国运就必然昌盛;谁留不住人才,谁的国运就必然衰败!战国时期的魏国,最大的错是痛失这5个国宝级人才:吴起、公孙鞅、孙膑、张仪和范雎,导致魏国国运衰败不可挽回!
吴起
吴起为什么离开魏国?
吴起是战国期间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在魏国时创建了精锐的魏武卒,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可他最终为什么还是离开了功成名就之地魏国?
吴起离开魏国最直接的原因是遭到魏国相国公叔痤的排挤。
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公叔痤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
当时吴起担任西河(今陕西渭南合阳一带)郡守,威望极高,秦国受他压制而无法向东扩张。
公叔痤忌惮吴起的威望和才能,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使劲在魏武侯面前陷害他。
魏武侯本就不如其父魏文侯的见识和气度,果然被公叔痤挑唆,逐渐对吴起产生猜忌。
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他,为求自保,只能无奈离开魏国而前往楚国。
在他离开后,公叔痤坐稳了魏国相国的宝座,这充分说明了公叔痤的排挤是吴起离开魏国的导火索。
实际上,吴起离开魏国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吴起认为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在魏国实现。
吴起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全才,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吴起不甘于仅仅做一位武将,他的终极目标是成为魏国的相国,这样才能施展他宏大的政治抱负。
吴起担任魏国西河郡郡守时,因屡次击败秦国而威望颇高。魏武侯即位后,一开始任命田文为相国,这让一心想当相国的吴起非常失望,乃至“不悦”。
田文之后,公叔痤接任相国一职,这让吴起更加不满。吴起明白,自己无法获得魏武侯的充分信任,在魏国担任相国一职几乎无望。这种政治上的挫败感,是他下定决心离开魏国的根本原因。
离开魏国,能去哪里呢?对吴起来说,他的选择余地很小,因为他在魏国为将期间,与秦国和齐国结仇了。
公元前389年,在阴晋之战中,吴起率领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五十万。
公元前387年,他又率军讨伐齐国至灵丘。并且,在投奔魏国之前,他曾在鲁国担任将领,还率领鲁国大军击败过齐军。
有之前的这些经历,吴起不敢也不可能投奔秦国和齐国。而韩国和赵国在战国初期相对弱小,燕国不仅与魏国相距甚远且较为弱小,若投奔这些国家,吴起不仅难以建立功业,还可能被送回魏国。所以,综合考虑之下,楚国成为他唯一合适的选择。
公孙鞅
公孙鞅为什么离开魏国?
公孙鞅之所以离开魏国,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魏国的用人态度让公孙鞅深感前途渺茫。
公孙鞅初到魏国时,在宰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能,却迟迟不向魏王举荐。
而是等到自己病入膏肓、时日无多时才向魏惠王举荐,称公孙鞅有很大的才干,若自己离世,可让其代替自己处理朝中政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病昏了头才会有这样的举荐,自然不把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对公叔痤让公孙鞅接任相位的建议完全不能接受。
公叔痤见此情形,又劝魏惠王若不用公孙鞅,就将他在魏国境内处死,以免其为他国所用。
听到公叔痤这么离谱的建议,魏惠王更加深信这是因为公叔痤病情沉重,才会如此颠三倒四,只是敷衍答应。
很显然,在这极短的时间里,魏惠王怎么可能认识到公孙鞅的价值?公叔痤一死,公孙鞅在魏国就更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既然如此,公孙鞅只能选择离开魏国。
公叔痤为什么会作出如此前后矛盾的安排?
根本原因在于,公叔痤私心太重,魏惠王又没有其祖父魏文侯那般英明。
公叔痤有识人之明,却没有容人之量,说白了,其实就是他私心太重,担心公孙鞅这么杰出的人才一旦被魏惠王重用,就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当初,吴起那么杰出的人才,也是受到公叔痤的排挤和陷害,而无法在魏国容身,只能离开魏国。
公叔痤对吴起是这样,又怎么会对同样杰出的公孙鞅法外开恩呢?所以,公孙鞅早就在他府中,却一直只能坐冷板凳,寂寂无名。
当时战国各国纷争不断,都在寻求变法图强之道。秦国在秦孝公即位后,颁布求贤令,决心变法以增强国力。
公孙鞅敏锐地察觉到这是秦国对他而言,是个难得的机遇。他认为秦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那里自己的变法主张有可能得到实施,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与秦国相比,魏国在当时虽仍是强国,但政治上保守,难以有大的变革,已经显现出衰败、腐朽气象。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孙鞅最终毅然离开魏国,前往秦国寻求发展。
孙膑
孙膑为什么离开魏国?
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师从鬼谷子,精通兵法。他本有机会在魏国一展才华,却最终选择离开,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孙膑和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庞涓先于孙膑投奔魏国。庞涓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就想办法把孙膑哄骗到魏国来加以监视。
平日里,孙膑出的计策都比庞涓高明,这引起了庞涓的强烈嫉妒。庞涓担心孙膑会威胁到自己在魏国的地位,于是在魏王面前恶意诋毁孙膑,称孙膑是齐人,对魏国存有二心,早晚会干出祸害魏国的事情。
魏王觉得庞涓说的有理,就将孙膑交由庞涓处置。庞涓残忍地对孙膑施以膑刑和黥刑,使他成了个废人,还从精神上肆意羞辱他。
在这样的生命威胁和身心折磨下,孙膑若不离开魏国,等待他的必将是死路一条。所以,庞涓的陷害,是孙膑离开魏国的直接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魏国的政治环境也不利于孙膑发展。
从魏武侯时期开始,魏国就逐渐从武力输出国转型成了人才输出国。
战国时期众多出彩的人才,如军事天才吴起、商鞅等,都从魏国流失,这反映出魏国在人才政策和用人环境上存在严重问题。
孙膑即便没有受到庞涓的陷害,在这样一个难以留住人才、政治生态不佳的国家,他的抱负和才能也很难得到充分施展。
更糟糕的是,魏国在外交上四面树敌,变成了四战之地,国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孙膑在此很难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
个人的仇恨与志向决定了孙膑必须离开魏国。
孙膑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强烈自尊的人,庞涓的迫害让他心中充满了仇恨。在魏国,他被庞涓严密监视,如同被困牢笼,根本无法实现复仇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