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郭冠华

花影为幕,水榭作台,人影绰绰,琴萧袅袅。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园林实景演出《西厢记》在天津人民公园上演,演员以婉转唱腔、灵动身段吸引游人穿梭于自然景观与古典建筑之间,近距离感受经典戏曲桥段的魅力。


今年“五一”假期,为充分满足游客的假日文化需求,各地纷纷“解锁”新花样:从聆听民乐音乐会、观看实景国风剧目,到穿着汉服游览古镇、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国风+”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体验,助力文旅消费“热力值”持续攀升。


2025年5月2日晚,安徽芜湖古城,鱼灯巡游吸引游人驻足观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假日期间,国风实景演出成为诸多游客前往旅行目的地的必“打卡”项目。在甘肃敦煌,《又见敦煌》以独特的“流线式”空间体验方式,打破时空界限,带领观众与古人“对谈”,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丝路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福建武夷山,《月映武夷》以朱熹成长串联茶文化、傩戏等传统精粹,营造出东方美学意境,带游客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非常棒!”一位南平游客看完《月映武夷》后感慨表示,“这是一场讲述朱子文化的视觉盛宴,武夷山不仅山美、水美,它的文化更美。”

这个假期,国风表演场景不断“上新”,创新形式吸引游客热情参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2025年5月3日,安徽省合肥市包公园景区,游客正在参与“蹴鞠”体育活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陕西西安,秦腔名家与众多戏迷共同参与,带来了一场“千人吼秦腔”的震撼表演,台下观众被秦腔的艺术魅力深深感染;在湖南长沙,身着汉服的游客穿梭于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体验投壶、射箭、蹴鞠等汉代娱乐项目;在福建泉州,“国潮快闪”融合掌中木偶、南音、闽南语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引得游客点赞,“太炫酷了”!


游客制作良渚特色陶艺品。良渚博物院供图

此外,“研学游”在“五一”假期期间也备受游客青睐。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游,让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推出“良匠工坊”手工体验等活动,研学的孩子们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在“良渚文化知多少”活动中,大家踊跃答题,现场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断。一位小学生兴奋地告诉人民网记者,“这次体验让我走出书本,真切感受到良渚文化的魅力。以后我还要来探索更多良渚的秘密!”

“五一”假期,各地推出一系列便利化举措,助力“中国游”和“中国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其中,体验汉服游古城,制作非遗工艺品,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传统文化遇上“假日经济”,展现出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表示,应鼓励地方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打造与当地历史底蕴、人文气质相匹配的特色文旅产品,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