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揭晓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昆明市晋宁河泊所遗址凭借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学术价值成功入选。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河泊所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见证了西南边疆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西南边疆从“多元”融入中华文明“一体”格局历史进程的典型案例。石寨山大遗址博物馆预计在今年开放,将系统展出“滇国相印”“益州”铭文瓦当等珍贵文物,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古滇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河泊所遗址位于滇池南岸,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云南已知规模最大的商周至汉晋时期聚落遗址。自2014年考古工作以来,遗址西部发现了古滇国核心区的居住区、祭祀区和手工业区,出土的“滇国相印”封泥和青铜器、陶器等遗存,初步确认这里是古滇国政治中心。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找到了益州郡的郡治,城的一个西南角,在建筑区发现了大量的瓦件,同时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简牍、封泥等,这些遗物的出土对于确认这一地区是益州郡的郡治非常有价值。”
2024年河泊所遗址发现的“益州”铭文瓦当,成为推定益州郡郡治位置的关键证据。这种“一址双城”的独特格局,既保留了古滇国都邑的文化因素,又展现出了汉王朝在此营建新城、推行郡县制的治理方式。目前遗址共发现简牍5万多枚,其中有1.4万多枚带有文字,内容涵盖行政文书、司法记录、户籍名册等,详细记录了益州郡的赋役制度、司法程序和民族管理等。
晋宁石寨山考古工作站简牍保护工作人员苏东晓:“我们出土的简牍材料当中,当时益州郡下的24县全部出土,其中对于云南来说有重要意义的是其中一片简牍上有云南这个县的县名,到元代的时候,这个县名就成我们云南省的省名,证明当时中央王朝对益州郡进行了一个长期有效的治理。”
在河泊所遗址,与简牍互为印证的是2000多枚封泥的发现。封泥是中国古代简牍文书或物品捆扎结绳处的泥团,通常盖有主人印章,既能标识来源,又能防止被私拆。“滇国相印”“益州刺史”“广汉太守章”等封泥的出土,不仅填补了文献空白,还串联起了益州郡和周边郡县的行政网络,揭示了中央与地方的文书往来和管理。
河泊所遗址项目组工作人员谢霍敏:“这两大系统相关文字资料的出土就表明汉在这里设了益州郡之后,它同时保留了滇的相关职官体系,甚至说是更新了它的职官体系,所以它就以一种柔性的羁縻政策开始在这个地方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滇人和汉人进行了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然后发生了汉化,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本土的石寨山文化它最终的走向,在漫长的过程当中跟汉人融为一体了。”
河泊所遗址完整地串联起了古滇国和汉代两大阶段,这里既是古滇国都邑,也是汉代益州郡郡治所在,更以出土的封泥、简牍、建筑基址等实证,串联起中国西南边疆从多元文化到国家一体的生动历史脉络,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揭晓,河泊所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也进入到了新阶段。石寨山大遗址博物馆预计在今年开放,将系统展出“滇国相印”“益州”铭文瓦当等珍贵文物,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古滇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今年国家文物局批了我们还有另外500平方米的发掘,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城内的布局和城外的空间架构,做好简牍的保护和释读研究,以及出土文物的整理,通过这些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对出土文物的释读,对于我们研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非常有价值。”
来源 昆明广播电视台(记者 许玉茂 杨波)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曹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