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长满了锈斑,就像记忆里,时不时冒出来的虚线;故乡越来越清晰了,仿佛底片上,留下来的幻影。杭州的初三学生张潇冉,他笔下的乌兰察布,仅仅用了二十页作文纸,却带来了高达六亿次的传播量,让这座在内蒙古的小城,在一晚上就变成了大家热烈讨论的中心。
一篇《旧轨还乡》,并无华丽之辞藻,仅在绿皮火车的摇晃之际蕴含着乡愁。不过正是这份质朴的“记忆底片”,令全网皆为之破防。网友评论道:“句句未提思念之情,句句却皆是思念之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相继转发,558个官媒账号亦纷纷参与助推,一个初中生的作文竟成为乌兰察布这座城市最为出色的广告宣传片。

携程平台上,“乌兰察布”搜索量暴涨300%,文旅部门连夜推出“同款旅游线路”,而且甚至将张潇冉捧为“城市代言人”,承诺“内蒙古所有景区对她终身免费”。从文字到流量,从流量到真金白银,这场“泼天的富贵”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传播密码呢?

◆教科书级营销:当政府学会“蹭”学生的作业

首先应该为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的反应速度点赞,堪称“体制内新媒体运营典范”。在作文爆红的48小时内,网信、文旅以及融媒等部门迅速联动起来,并且制定了《持续宣传策划》,从“思念”“变化”“邀请”这三个维度切入,轻松愉快地精准把握了流量密码。

他们深谙互联网的“共情经济学”:

情感共鸣:向张潇冉寄送家乡的特产,邀请其师生在暑期进行深度游览,把“学霸返乡”打造成为一系列的故事,持续地引发情感共鸣;

场景再造:推出“生态康养游”,以及“火山探秘线”,将作文里的绿皮火车,还有草原火山,打包成文旅IP;

地域联动:与杭州文旅局联手打造“西湖龙井遇见草原奶茶”话题用城市联动的方式,打破地域陌生感。

更为独特的是,“人设经营”这一情况:张潇冉被塑造成为“新时代乡愁的代言人”;而且她的学弟学妹摇身一变成为了“文旅星推官”;甚至就连蒙古奶茶都被贴上了“同款乡愁味道”这样的标签。这场营销,竟然将“借势”巧妙地演变成了“造势”。



◆流量狂欢下的双面镜:大数据中心的冷与草原火山的热
乌兰察布的火爆情况,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认知;这座被称作“北京向西一步”的小城早就已经不再是那种“骑马射箭”的刻板印象啦。它拥有着全国20%的铁合金产能呢,成功地吸引了华为、阿里等企业,还投入了1400亿来建设数据中心,并且把“冷凉气候”转化成了云计算产业的独特优势。

但流量不仅照见了光环,也暴露了阴影:

“数字草原”的矛盾:大数据中心年耗水量巨大,而乌兰察布人均水资源不足内蒙古平均水平的14,黄旗海已濒临干涸,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人口流失的困境:7年流失了24万常住人口,而且中青年们,居然宁愿前往京津冀地区去送外卖,不过却不愿留守“草原云谷”,人才流失问题显得极为严峻;

旅游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2230万游客的确带来了较为灵活的就业机会,不过像低空飞行这类新兴业态以及火山民宿等,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遭遇着人才短缺且技术也有所不足的难题。

当网友为“旧轨还乡”感动时很少有人思考:如果连张潇冉这样的本土优秀学子都要远赴杭州求学,这座城市的“乡愁经济”又能持续多久?

◆乡愁不应是流量赌注:从“爆红”到“长红”的关键抉择

乌兰察布的走红,展现出了文旅产业的一种集体焦虑,“淄博的烧烤”,哈尔滨的冰雪,天水的麻辣烫……不少城市正陷入到“网红速生速死”的循环里。这一情况体现出当前的文旅市场存在一种波动的状态,事实上许多地方都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此同时还要应对各种挑战与机遇,这也使得它们在前行的路上显得更为艰难,却又充满希望。

要打破这一魔咒,需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

流量过后,如何留存游客?当网友打卡完同款火山草原之后,能否凭借低空飞行以及智算中心体验等新场景,让游客驻足停留呢?

乡愁营销,怎样避免同质化呢?而且当每个城市都纷纷开始“小作文竞赛”的时候乌兰察布究竟能否从“张潇冉的家乡”,进而升级为“中国式乡愁的典型代表”呢?

产业与生态,如何和谐共生?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轰鸣与草原的宁静,怎样找到可持续的共存模式?

内蒙古大学教授李鹏的提醒确实值得好好思考一下:“文旅能够借助一定的态势,不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产业以及人才。”乌兰察布正在对低空经济进行规划部署,与此同时也在承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但是如果留不住下一个像“张潇冉”这样的人才,这样所有的规划或许都有可能变成虚幻不实的东西。

◆流量终会退潮,但文字镌刻的乡愁永远鲜活

张潇冉的作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击中了,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失落的“精神原乡”。但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热搜上那昙花一现般的存在,而是在于能否让漂泊者找到归途,让留守者看见未来。

当我们为乌兰察布的“泼天流量”鼓掌时更该思考:下一个撬动城市的,能否不是一篇作文,而是一套让乡愁落地生根的制度?

绿皮火车的慢,轻易地碾碎了现代人那匆匆的快。当张潇冉写下“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之时我们所看到的,不但有那深深的乡愁,而且还有对“情感失速”这一现象的集体控诉。飞机纵然很快,却快不过姥爷离世时那尚未走完的归程;高铁即便再稳,也稳不住三代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乌兰察布的那把火,恰恰揭开了文旅经济的遮羞布——真正的流量密码,从来都不在那些网红滤镜之中,而是在那充满生活气息的人间烟火里。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