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人,父亲是知名政治家、学者、思想家。
在乡里被誉为“神童”,在年仅16岁的时候,参加省里考试就获得了第八名的成绩(可对比参考范进中举)。
在22岁的时候与亦师亦友的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名动天下,成为时代的思想领袖;
晚年专注于学术研究,任教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这个人就是梁启超,他的子女们也个个优秀,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1. 梁思顺(1893–1966)
长女,诗词研究家,曾协助梁启超整理著作,晚年任职中央文史研究馆。
2. 梁思成(1901–1972)
长子,建筑学泰斗,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主持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其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3. 梁思永(1904–1954)
次子,考古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殷墟发掘核心成员,中央研究院院士。
4. 梁思忠(1907–1932)
三子,毕业于西点军校,国民革命军炮兵上校,淞沪抗战中病逝,英年早逝。
5. 梁思庄(1908–1986)
次女,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先驱,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6. 梁思达(1912–2001)
四子,经济学家,参与民国经济调查,后任职国家工商局,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7. 梁思懿(1914–1988)
三女,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主任,投身妇女运动与公共卫生事业。
8. 梁思宁(1916–2006)
四女,早年加入新四军,经历战争后长期从事基层文教工作,晚年定居山东。
9. 梁思礼(1924–2016)
五子,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九个子女的专业选择涵盖建筑、考古、军事、航天等领域,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梁启超从未要求子承父业,而是鼓励“择性之所近而为之”。
次女梁思庄原被建议学生物,但她兴趣不足,梁启超立即致信:“凡学问最好因自己性之所近,不必泥定父辈之言。”她最终成为图书馆学先驱。
梁启超鼓励子女专注于学问本身,强调“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教导子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他以维新报国、晚年拒任伪职等行动以身作则。梁思礼曾说:“父亲教会我们,留学的意义是带知识回来报效祖国。
诚然,九个子女培养的成功离不开其家庭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格局、视野。
我们不会评价这样的家庭是“门阀”,只会羡慕这个家庭的家学传承,教子有方。
网络广泛流传着一个梗:“好的岗位,就像HIV一样,只靠血液传播跟性传播”。
公众痛恨的,是固化的阶层让德才皆不配位的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且一代一代如此传承下去!
拿手术刀的医生专业能力有失水准,作协的作家文章狗屁不通,建筑师的图纸漏洞百出,教书的先生肚子里没有学问。
只因这些人有着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的上一代。
如此的“托举”,让这个看似公平的社会充满了“后门”与潜规则,伤害的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梦想期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普通人。
其行为本质是盗取了社会的资源以满足家族权力与财富传承的私欲。
这些上一代是有能力的,然而却是没有理想的。
可怕的是,培养出来的下一代,既没有能力又没有理想,又要占据重要的位置。一代一代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我人微言轻,不过讲一讲而已。
写在最后: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一个人的老去,不是脸上的皱纹,而是内心的麻木,对命运的认命。愿每一个读到此篇文章的朋友,永远保持年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