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日,也是大家熟知的“浴佛节”、“佛诞节”。青岛地区在这天也将举行隆重的浴佛会和庙会,湛山寺是“浴佛节”的主要活动场所。每年这日清晨,青岛湛山寺的僧众和部分居士,会在住持方丈带领下,至浴佛坛上进行浴佛仪式。参加浴佛仪式的除僧众、居士之外,前来上香的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
每年的“浴佛节”这天,本公众号也会专门编发一篇纪念图文,回望湛山寺历史,与各位善信共享。
恭迎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青岛湛山寺位于太平山东麓,虽是我国近代兴建较晚的一座佛教寺庙,却被誉为“中国最年轻之名刹”。
湛山寺1934年4月动工,1945年方始落成。因时局的变动,按照当初的规划,至1948年,其实仍未全部完工。在十余年间,五期工程的施工中,无数善心大爱居士竭力付出,尤以湛山寺开山住持倓虚大法师居功厥伟,一生尽瘁佛教,使新建的湛山寺在短时间内即成为华夏名刹。
1945年湛山寺周边航拍照片
湛山寺建于湛山之阳,寺僧朝夕课诵,暮鼓晨钟,助人警醒。1936年,青岛市曾进行过“青岛十景”评选,当时评出的青岛十景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湛山清梵”,入选青岛十景,使湛山寺有了“北方丛林明珠”之誉。
菩提院外,一座青砖灰塔矗立在寺东南,这是一座八角七级宝塔,塔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登塔则可以尽览青岛东部的山海风光。宝塔与寺呼应,背山面海,水光山影,壮观秀丽。
1939年, 青岛还曾评出“青岛市城乡二十四景”, “湛山浮屠”再入其中,指的就是湛山寺的药师塔。青岛市塔不多见,唯湛山寺一塔,气象瑰伟。
倓虚法师
随着上世纪40年代湛山寺的一组珍贵旧影,源引湛山寺开山住持倓虚大法师自述《影尘回忆录》,再次翻开那段历史,回溯那十余年间湛山寺的艰苦创修历程。
1929年,周叔迦在青岛创办佛学研究社(后改名青岛佛学会)并附有佛经流通处。当时引起信佛者多人,并组成念佛会,这也是青岛佛教之兴的开始。
1931年夏,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东铁路稽查局长陈飞青来青岛避暑,鉴于青岛乃水陆交通之商埠,华洋杂处,在市内已有很多教会。虽然地处中国地方,却并无中国佛庙,只有一处天后宫道庙,这在风景上,似觉不壮观瞻,于是有在青岛建庙之议。
葛光庭
随即叶恭绰便召集善信及青岛数位有影响之人,在交通大楼召开筹备会,准备建修佛庙,并即席认捐一万余元,当时胡若愚任青岛市长,拨给一块公地,作为寺基,并准免半数租金。以后胡若愚辞职,沈鸿烈继任,都对佛法竭力护持。另有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葛光庭,对修庙一事亦是帮助甚多,在办事方面,极力予以方便。
修庙之事议妥之后,叶恭绰拟请时任哈尔滨极乐寺住持倓虚大法师到青岛来住持监修。因倓虚法师正在沈阳般若寺办学校,加以长春般若寺未修成,种种事情不能脱身,事遂搁下。
沈鸿烈
1932年,倓虚法师从西安护送藏经版到上海,在一个欢迎宴席上,又逢叶恭绰,提起青岛修庙之事,遂再相邀。胜情难却之下,倓虚法师方乃答应。同澍培法师一起坐招商局轮船前往青岛。初到青岛,经陈飞青介绍,住在东方煤矿公司。首先去拜见了沈鸿烈市长,因过去在奉天时就已相识,故旧相逢,很是热心。遂请倓虚法师在民众教育馆开讲金刚经,听经者众,市政府各科室人员皆去听经。
第一期工程——后殿、僧寮
建修湛山寺最初选址时颇费踌蹰。因在市内嫌太尘嚣烦杂,在山里又恐太偏僻不便。后在市政府申请许可时,经财政局指定,在京山路及太平山路公地数处,自择其一。
筹备同人等与叶恭绰详为相度后,以为太平山麓地区,负山面海,原奥而平,左右回环,有龙蟠虎踞之象;大公岛屏于其前,湛山矗立于后,地势很好,认为是佛场胜地。
遂于1931年10月,就湛山自然之区,领租73公亩有余。嗣经度量绘图,感于不敷应用,在1933年6月,又呈请政府批准,增租76公亩又80公厘。当时请卢树森、赵深两工程师设计配置。山门以内,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共计四进。两边各建三间配房。
第一期工程因限于经费,仅建后殿、僧寮、围墙、后殿,建筑图由青岛联益建业公司代绘,北平恒信营造厂得标承建。又公推叶刚久、何午轩两位工程师监工。
自1934年4月间动工,至9月间后殿落成,工费包价两万二千五百元,僧寮标价八百元。仍由恒信包修。围墙长度六百余公尺,完全用石头,由福源栈承建,共费九千元,这些工程全部于1934年冬天完工,和湛山精舍前后差不多时日。
庙前面,有一个大池子,于1934年5月间,呈市政府批准,立为放生池,拨为湛山寺免租保管。放生池东面,沿药师塔小山,有一股便道,与原有公路衔接,修起来之后,共费七百余元,由湛山寺负担。
关于捐款方面,自1931年秋开始筹募,先后收五万二千余元,委托交通银行代收代存,共收利息二千四百余元,这些钱,都用在建筑费用上。在筹备期间,所有极少数杂项开支,全由利息项下付给,不够时由佛学研究社供给。其他塑佛像、买法器、以及家具设备等,概由施主个别捐助。
后殿于1934年9月落成,12月8日开光,1935年继修讲堂七间,厨房三间,库房两间,茶役房一间,浴室一间,方丈寮三间,执事寮四间。后殿供西方三圣,东耳房三间作客堂,西耳房三间作司房。以后又修大雄殿、旧东院、(男居士念佛堂)藏经楼、药师塔、天王殿、新东院(女居士念佛堂)、前山门、新楼等次第落成。
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中所述:关于修湛山寺的经过,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并没费很大困难。三十几年来经营修庙事,在东北天津等修好几处庙,都不称意,惟湛山寺修的最满我意。坚固细致(都是用水磨砖)样子也好。因为在别处修庙,出钱的人多,你是施主,他也是施主,一个人一个主义,弄得意见分歧,莫衷一是。修起庙来,不坚固也不合格局。湛山寺虽然出钱的人不少,可是他们把钱拿出之后,什么事也不管,完全听修庙人来支配。
第二期工程——大殿、旧东院
湛山寺大殿的图,最初是济南工程师胡渐逵代绘,样式是仿照曲阜孔庙大成殿,具体而微。当时估计工费约二十万元以上,后来因规模大,力量小,又把样式缩减。然以中外观瞻所系,又不好弄得太不像样,估计修起之后,约需五六万元,这是在全盘修建计划中第二期第一步工程,但这笔款一时之间还未筹到。
1936年,倓虚法师在东北长春般若寺传戒,忽然接到青岛拍来的电报,说王金钰居士预备舍住宅修大殿。
青岛湛山寺的大殿,和市里鱼山上的湛山精舍,都是王金钰(湘汀)一人的力量修起来的。
王金钰(1884—1951),山东省武城县人,字湘亭,又字湘汀。曾留学日本,东渡归来后先后在旧军阀和国民党军队任职,1930年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总指挥。此后不再带兵及出仕,居住在青岛市金口三路当寓公,一心向佛。1951年因病去世。
1934年,王金钰自己出钱,修起湛山精舍,成立佛学会。后鉴于修湛山寺大殿筹款困难,遥遥无期,更将自己的住房施舍,作为修大殿之用。他所住的金口三路的房子,当初是他做官时,其盟侄给他经营建筑的,共费七万五千元。里面修的很是豪华,上下三层楼,浴室、卧室、会客室、厨房、电灯、电话、自来水、应有尽有。他原想把房子及汽车用具等完全卖出去,用这笔钱来修大殿。开始时想给铁路局,不知什么原因没说妥。后又想给葛光廷,因那时他自己有房子,亦未成功。以后乃把文书、契据、汽车、及全部家具等,交湛山寺处理,自己什么事不问。
建设中的湛山寺
房子交湛山寺之后,也不易往外卖。有买的才给三万元,与原来价目相差太远,修大殿也不够。以后乃发行‘湛山寺福田奖券'共两万份,每份售洋伍元。以全幢洋房为头彩,汽车为二彩,古玩家具等为普通彩。全部奖券卖出,可得拾万元,足够修大殿之用。发行之后,幸得沈鸿烈、葛光廷赞助分销。又请北京鲍星槎居士、济南韩纯一居士、天津居士林、功德林以及天津警察局程局长、甲戌讲经会、张伯麟、李唐民诸居士都担任分销。以后奖券销出去一半再销不动,与原来计划相差太多。
关于代销湛山寺福田奖券情形的便函
倓虚法师和于绍文居士又去上海找朱子桥、王一亭、汤芗铭、黄金荣、杜月笙、叶遐庵、陈飞青诸公发心任销。圆瑛法师也给予甚多帮助。奖券销完后,上海共凑三万余元,加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各处共计凑七万五千元,仍是其原来价目。款凑齐之后,于1937年动工兴修,由恒信营造厂张杰臣得标承建,至1938年竣工,只砌上盖,没铺瓦,至1939年才把顶瓦铺上。
大殿修起之后,王金钰房子已竟施舍,自己回北京去住。以后来青岛避暑无处住,正巧修大殿还有剩的木料砖瓦,又凑钱给修起旧东院房子一所,以备来青时作一修养之所,用作报答。结果房子修起之后,他一趟也没来,只他儿子来看过两次。
第三期工程——藏经楼、药师塔
1937年修藏经楼、药师塔,都是周家做的功德。周家对做慈善事业非常热心,在北京无论大小庙,都去布施。有人去化缘,或去求他,多少不说,总不让空手回去。修天津大悲院,周叔迦出力不少。湛山寺那些水陆庄严,也都是周家所舍。
周学熙 周叔迦 周志俊
周叔迦祖父是清代两广总督周馥,父亲是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周学熙1919年创办青岛华新纱厂,成为岛城最大的民族企业家。周夫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周学熙的长子周志辅,集实业家和收藏大家于一身,人称戏单大王;次子为爱国实业家周志俊;三子周叔迦,现代著名佛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湛山寺的药师塔、藏经楼即由周志辅与周志俊捐赠修成。
藏经楼和药师塔,是周家自己找人绘图包工的,共费三万余元。药师塔起初想建在崂山,因不合适,又在湛山寺建筑。当初恒信营造厂预备以一万二千五百元之价包修,带扣瓦。另一家公司以九千五百元得标承建,结果修起来仍化一万多。青岛建筑师,对这种古老建筑有些外行,弄的塔楞上下不齐。窗上石条没垫好,砖往下陷,石条已竟折断。
药师塔内供奉的佛像
塔的四周,有二十八位石刻护法神像,是掖县工人包刻。因时间来不及,一边送、一边垒。有一天,剩一汽车,一次送来十几尊,正值七七事变。第二天即交通断绝,也是感应!不然塔不易修成。药师塔,藏经楼和大殿,同时竣工。
1939年筹款铺大殿瓦。1940年,赵仲令居士提倡油漆大殿。1941年冬,由崔岱东居士布施,在北京买妥醇亲王坟地阳宅木料一批,共费三万一千五百元。第二年春天由张杰臣去北京压运,共装七火车,经靳云鹏交涉,免费运青岛。
第四期工程——天王殿、新东院
1942年,计划修天王殿,只有木料,没有砖瓦和工钱。由张伯祥出款将天王殿修起。共费三万余元。
张伯祥,民族企业家,山东省黄县圆壁人。1925年在青岛奉天路(1929年更名为辽宁路)创办祥瑞行印务部(后更名为“祥瑞行美术印书馆”)。创办初始专印火柴商标,1927年开始,印刷业务渐次扩展,成为以胶印和石印为主的大型彩印厂,主要承印商标、月份牌、广告画、年画等,深受客户和市民的欢迎。该印书馆的规模、经营范围、机械设备、工艺技术及印刷质量,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是山东省第一家大型彩印出版企业。
此后,张伯祥在青岛开办瑞记钟厂、青济胶厂,兼营一家汽车修理厂和一家铁工厂。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以祥瑞行印务馆附设的《民众日报》宣传反日言论为借口,强行廉价收购而霸占,改为“新民报印刷部”。张柏祥据理抗争,日军把张柏祥投入监狱。其所经营产业,先后或倒闭、或变卖、或被迫“捐献”。出狱后,张柏祥愤懑之下寄居湛山寺,晚年专门潜心佛学。
张伯祥看到王金钰修起大殿后,又在东院修一居士寮念佛静养,于是他也跟王金钰学,把市内自己住房拍卖,在湛山寺东院新修一座房子。可是房子修起来之后,他始终也没来住过,只来看看。他二太太张能静在这里居住清修念佛。关于这两所房子,庙里给王金钰修的那所房称旧东院,作为男居士念佛堂;张伯祥自己修的那所房子称新东院,作为女居士念佛堂,各住一处,不得男女混杂。
同时为防范将来出毛病起见,凡是他们在这里住的人,只许一辈子,以后房产权无条件归庙里所有,其后人不得争执。平素宜清修念佛诵经,遵照念佛堂规矩,不许像私家住宅一样,作社交宴会,以免来往麻烦。庙里所有住的僧俗人等,不得随便去念佛堂,如有客人欲来参加念佛时,不经原建房人同意,不得许可其来。
前殿修起之后,张伯祥又花一万八千元购买了一部印刷机,舍在庙里。又捐了好多纸,因此湛山寺在藏经楼下面,成立一印经处,专门印刷佛经。另外又在市里舍给庙里一所房子,一分股票。1943年在庙里临终坐化,事后,庙里为答谢其厚德,念七七四十九天经,给回向往生西方。
张伯祥是一位命运大起大落的知名资本家,老一辈人至今回忆起来仍唏嘘不已。现在保留下来的青岛嘉峪关路5号的张柏祥别墅,尚隐约可见张柏祥家族当年的显赫。
第五期工程——山门台阶
1944年,林耕宇提倡修前山门和院内台阶。
1944年春,林耕宇看到湛山寺前后殿都已修起,独有山门尚缺,乃极力提倡募款修起。他自己捐了一大部分,加之在各处所募,共十六万余元,就寺内原有砖瓦木石,把山门修起。林耕宇原籍台湾人,经叶恭绰介绍与倓虚法师相识,诚恳信佛,1937年4月,湛山寺大殿落成时,曾捐十六尊者像,装以玻璃花框,加以装璜,悬在大殿两壁。
林耕宇
1945年,林耕宇又自捐并外募款,共四十万元,装修后殿台阶,共四重,及荡平院内面积。又募款油漆后殿,与两边耳房。接著又砌垒大殿前台阶,建栏三重,并后殿四重,共成七重,应弥陀经七重栏之说。
本来湛山寺地基是一个山麓,院内凸凹不平,前殿东边,一个大深坑,满院是松树。从前山门到后殿,路径崎岖,挺不好走。林耕宇雇工将院内前后垫平,几个大坑填起。后殿和大殿前,就其自然陡坡,砌成七层花坞,植七重行树,建以栏杆,从远一望,不啻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图。有外边人来参观的,益发显得寺内庄严,有壮观瞻。
从建山门,乃至雇工填院子、砌台阶、油后殿等、共费八十万元之谱。其中大部分是林耕宇自捐,余者为其在外所募。
修建中的青岛湛山寺
1947年,又有王文彬、李又生等几位居士发起,拟在大殿东侧修地藏殿。至1948年,石头及建筑基金已准备差不多。终因时局不定,人心恐惶,未敢进行建筑,按原来绘图修湛山寺计划,大框基本完成。可是里面还缺不少工程,如钟鼓楼、前后走廊、两侧配殿、法堂(在大殿后)、塔院等都没修。这些工程,原拟等时局太平时重新建修。
佛像、石狮
后殿供三圣像,都是脱纱的。
阿弥陀佛像,是梁性宏居士出资所塑;
观世音菩萨为陈飞青居士出资所塑;
大势至菩萨为何莲云居士出资所塑。
大殿佛像、菩萨像也都是脱纱,是张伯祥居士作功德,何莲云发起,内中有她一部分善款。
前殿四天王像,为泥塑,弥勒、韦驮二菩萨为脱纱,陈飞青居士生前发愿,给湛山寺塑一韦驮菩萨像,死后愿未满,其子陈开生给满愿装塑;力量不足,由蒋洁珊居士帮助。
所有湛山寺佛像,均由宁波陆启明先生包塑。
湛山寺山门的一对石狮子,系北魏年间的珍贵艺术雕塑,原在明朝益都衡王府门侧,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时掠至青岛。1934年由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光庭赠送给湛山寺。
倓虚法师(1874-1963),河北宁河县北塘庄人,原名王福庭。少时随父业农商,34岁于营口创设东济生药店。43岁出家,法号倓虚,皈依谛闲大师,倓虚学成北归,不辜师命,于东北、华北、青岛先后建造寺院多处,并随时随地为大众讲经说法,又倡办僧校,造就后贤,人才蔚起,于是天台一宗盛弘于北方。
倓虚法师1932年来青岛筹建湛山寺,由于工作得力,工程进展顺利,于是法缘大开,受到青岛佛教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担任了湛山寺第一任住持。
1952年3月23日香港华南学佛院第一届学僧毕业典礼全体摄影留念
1948年3月底,倓虚法师辞去住持一职,离开青岛经上海去了香港,驻香港锡荃湾精舍,创办华南佛学院,极一时之盛。自此再未回到湛山寺。
倓虚大师八十二岁法相
1958年,84岁的倓虚法师创立了中华佛教图书馆,搜购得七部《大藏经》及散装经书二万余册,全日开放任人借阅。每周日在图书馆讲《楞严经》,风雨不误,听众座无虚席。
1963年春,一部《楞严经》讲完,又应四众之请,继续讲《金刚经》。到夏历五月,感到身体疲惫,饮食减少。夏历六月初一,度过了他八十九岁的生日。二十二日下午,结跏跌坐入寂。是时为1963年8月11日,世寿八十九岁,僧腊四十六年。
倓虚法师圆寂后,缁素弟子遵循佛制,将其遗体荼毗(火化)后,舍利安葬于九龙湛山寺塔院。门人大光综其生平,编成《影尘回忆录》行世。
香港湛山寺
如今,坐落于清水湾大澳门的湛山寺是香港名寺之一,占地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背靠青山,面向大海,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如画。它与青岛湛山寺同名,其缘起及创建宗旨,皆始自一代高僧倓虚大师。
倓虚法师一生著述二十余种,有《心经义疏》、《金刚经讲义》、《楞严经讲义》、《影尘回忆录》等。
湛山寺在倓虚法师所主持建造之寺庙中规模为最大。
这些年里,曾有多位读者发信息给我,湛山寺的捐赠不应遗漏北洋总理段祺瑞,此公笃信佛教,与青岛两段渊源,其一,一战时力主加入协约国,从而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奔走巴黎和会,得以从日本收回山东,其二,自掏腰包资助湛山寺,沈鸿烈取此公的字命名芝泉路。
根据倓虚老法师的回忆录,其中只提靳云鹏,未说段祺瑞,所以本次仅按大法师之回忆录编写,后来的查证中,也验证了倓虚法师的说法。芝泉路的命名,只是为纪念段祺瑞而设。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病逝。段祺瑞去世后,当局表决通过国葬决议,并发表关于国葬命令。对青岛这座城市回归祖国领土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人物,1937年1月初,由青岛市公安局、工务局、财政局三局联合具呈:
以段前执政芝泉先生,有功国家,全民景仰,为尊崇国家元勋起见,特将本市佛海路改为芝泉路,藉资纪念段公晚年好佛之宏愿......
自此,也为多年的争议做了一个圆满的说法。
九十余载的风雨发展,铸就当今宏伟湛山寺。愿佛光普照,德厚无疆,人民安居乐业。
文字编辑源自倓虚大师自述《影尘回忆录》;
感谢网友“ Frank Duane with E”收藏并提供老照片,其他部分图片源自台湾文化档案馆、美国life杂志、航拍中国1945、香港湛山寺、香港佛教联合会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