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明明动动手指就能发消息、打视频,可有些人却陷入了 “自己不联系别人,别人也从不联系自己” 的怪圈。曾经以为是对方太忙,后来才发现,成年人的关系里,没有回应的热情,都是有迹可循的。那些从不主动联系你的人,原因往往就藏在这三个现实里,看完或许你就懂了。
感情本就浅薄,关系只是表面热闹
生活中有太多泛泛之交,一起吃过饭、加了联系方式,看似相谈甚欢,实则只是表面热闹。这种关系就像泡沫,一戳就破,没有深厚的情感基础,自然不会有人主动维系。
就像同学会上,大家举杯畅聊、互加微信,散场后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彼此的生活。你不联系我,我也不打扰你,不是因为记不起,而是心里都清楚,彼此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同事小李就深有体会,他加了很多客户微信,工作之外却从不联系,客户也不会主动找他。他说:“大家只是业务往来,没有利益交集,谁会闲着没事聊天呢?” 成年人的社交,大多讲究价值互换,感情浅薄的关系,不主动联系,就很容易断了来往。
长期单向付出,热情被消耗殆尽
一段关系里,如果总是一方主动,另一方只接受不回应,时间久了,再热烈的感情也会被消耗殆尽。主动的人累了、失望了,自然就不愿再联系,而习惯被照顾的人,也早已失去了主动的动力。
朋友小雯曾经有个闺蜜,每次都是她主动约对方逛街、吃饭,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她发消息,闺蜜经常隔很久才回,有时甚至不回;她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闺蜜连句谢谢都很敷衍。一次次的忽视,让小雯心灰意冷,渐渐不再主动。后来,两人的联系越来越少,闺蜜也没有再来找过她。其实,所有关系的疏远,都不是突然的,当主动变成了负担,失望攒够了,沉默就是最后的告别。
彼此差距拉大,话题与圈子难共鸣
随着时间推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有人努力上进,有人原地踏步;有人换了圈子,有人还在重复旧生活。当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彼此的话题和圈子都难以共鸣,联系自然就少了。
邻居家的两个发小就是如此。一个考上名校、进了大公司,接触的都是行业精英;一个早早辍学,在老家打工,每天聊的都是家长里短。一开始,两人还会互相问候,但慢慢地,发现彼此聊不到一起。一个说项目方案,一个说菜市场涨价,话题驴唇不对马嘴。最后,谁也不主动联系谁,关系也就慢慢淡了。成年人的世界很现实,没有共同语言和相似经历,即使心里惦记,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盆花,需要双方共同浇灌才能长久绽放。不主动联系就断了来往的背后,要么是感情不够深,要么是付出不平衡,要么是差距太明显。看清这些原因,不是让我们对关系失望,而是提醒我们,遇到值得珍惜的人,要主动维系;不合适的关系,也不必勉强。毕竟,真正的感情,是双向奔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