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汉蹲在村头晒谷场,盯着新贴的财务公示直皱眉。去年修灌溉渠的工程款明细歪歪扭扭,跟包工头酒后说的数目差了小一半。
村集体的“家底”,咋就成了个别人的“钱袋子”?
这是不少村民心里的疙瘩。
近年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领域的乱象像割不完的野草。有的村干部把集体鱼塘以白菜价租给自家亲戚,一租就是三十年;有的拿“劳务费”“办公费”当幌子,伪造签名从账上套钱,村民却连项目影子都没见着;更有人把集体林地划成“荒山”低价承包,转头开发成旅游景区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事不仅让集体利益打了水漂,更让乡亲们心里堵得慌。
为啥“三资”问题总治不干净?明眼人都能看出几处症结。监管制度常常在“空转”,账本翻开来密密麻麻,细看全是糊涂账,公示栏成了摆设,村民想看懂比登天还难;村“两委”权力太集中,大事小事一人说了算,民主决策成了“纸上谈兵”,会议记录能出现同一人代签十几个人名的荒唐事;监督手段也跟不上趟,人家都用电子转账玩花样了,这边还靠人工翻账本,难怪漏洞越堵越多。
好在基层纪检监察部门摸索出了“五字诀”,像把锋利的手术刀直切病灶。查资金就盯着异常流水,大额取现、私户收款这些“危险信号”一抓一个准,某村靠伪造考勤表冒领20万元的事,就是在比对时间细节时露了馅;查资产得账实对照,突击盘点村集体房产、设备,好多藏在“账外”的资产这才现了身,有个村集体鱼塘年租金才500元,比市场价低了十倍,一查竟是村干部亲属在“霸租”;查资源得用卫星图加“脚底板”,遥感技术比对土地现状,再挨家挨户走访,那些违规占地、低价转包的把戏全被拆穿,千亩山林被低价承包开发的事,就是这么被村民发现的。
可光靠“五字诀”还不够,根治“糊涂账”得下长效药。清产核资要“阳光化”,请第三方机构把家底彻底摸清,电子台账一建,“明白榜”贴到村头巷尾,贵州有个村就靠这招追回了300亩被侵占的林地,租金一下子从2万涨到15万;村财管理得“数字化”,钱怎么花线上留痕,每笔支出都能追溯,全国监管平台一接入,资产变动实时预警,谁想动点歪心思都难;群众监督更要“常态化”,手机扫码就能看明细,微信定期收财务报告,村民的眼睛亮起来,再设个“红黑榜”公开晾晒,看哪个村还敢在“三资”上犯迷糊。说来说去,农村“三资”是乡亲们的“家底”,是乡村振兴的本钱。
现在还有些地方底数不清、监管不严,甚至个别干部还在打歪主意,这哪行?
我常想,管住“三资”其实就是护住民心,每一分钱花在哪、每一块地怎么用,都得让村民看得明明白白。就像老辈人说的,“账算清楚了,心才能齐”,要是集体“家底”总被人偷偷挖墙角,乡亲们哪来的劲头跟着干?当然,彻底治好“三资”乱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还有不少细节得琢磨。
比如怎么让更多普通村民愿意参与监督,怎么让新技术更快下沉到基层,这些都得一步步趟出路子来。但有一点很清楚:只要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监督的眼睛越来越亮,那些藏在“三资”背后的猫腻迟早会没处躲。集体“三资”清清爽爽,乡村振兴才能踏实实,这是咱老百姓的盼头,也该是所有基层干部的心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