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蹲在村口老槐树下,盯着孙子的红T恤直皱眉:“立夏穿红,当心火攻心!
”孙子举着手机笑他老迷信,可手机里的养生文章,竟和爷爷的话撞了车。2025年5月5日立夏,太阳刚爬上黄经45度,田间地头的庄稼正疯长,老辈人的讲究也跟着冒出来了。
“1不穿”说的是不穿红,老辈人说夏季属火,红衣裳是“火上浇油”,容易让人心里烦躁睡不好。村东头的李婶特意给孙女换了浅绿棉麻衫:“浅色不吸热,透气又凉快,老规矩和科学,其实一个理儿。”可年轻人不理解:现在谁还信五行那套?
直到穿红T恤在太阳下走了半天,后背闷出一身痱子,才想起李婶的话。“3不动”更让人心生疑惑,刮痧、按摩、拔罐这些常见养生法,为啥立夏就不能做?
村医老王搬出中医书:“夏天阳气在外,过度折腾会伤元气,就像地里的庄稼正拔节,你总去摇晃它,能长好吗?
”去年夏天就有个老汉贪凉拔罐,结果背上烂了一片,最后还是用土方子才养好,这事儿在村里传了好久。“4不吃”都是嘴边的事儿,未熟的瓜果、隔夜凉菜、油腻肉菜、冰饮冷食,每一样都暗藏风险。村西头的赵叔就吃了亏,贪嘴吃了没熟的青桃,上吐下泻折腾半夜,最后挂了急诊才消停。
老辈人常说“病从口入”,立夏后气温高雨水多,细菌繁殖快,肠胃本就脆弱,哪经得起这些折腾?有人觉得这些讲究太麻烦,可你看那地里的庄稼,立夏前后浇水施肥都有讲究,人的身子骨,不也得顺着天时调养?城里的表姐每年立夏都给爸妈寄棉麻衣服,还特意交代别吃凉菜,她说这不是迷信,是老辈人观察自然的智慧。
中药房里,藿香、佩兰这些解暑药材最近卖得火,年轻人抢着下单,说这是“中式养生”的浪漫。
农村的王大哥用智能灌溉浇地,却仍记着“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的谚语,他说老经验和新技术,都是为了庄稼好。
南北习俗也不一样,江南人立夏尝新吃樱桃青梅,闽南人吃虾面图个吉利,北方人秤人看身体,各有各的讲究。有人说现在日子好了,这些老规矩该丢了,可每次看到老人认真给孩子系立夏绳,就觉得有些东西丢不得。
就像张大爷,嘴上念叨着不穿红,转身又给孙子买了顶浅色遮阳帽,老讲究里藏着的,是对儿孙的牵挂。我个人觉得,老习俗不是死板的禁忌,是老辈人在岁月里琢磨出的生存智慧,顺应天时,其实是和自然交朋友。
如今气候变化大,极端天气多,再看这些“不穿不动不吃”,倒像是提前给身体打的“预防针”。你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为啥每年立夏,家里老人还是要絮叨这些?
大概是他们知道,顺应季节的人,身子骨更结实。就像田里的庄稼,春天播种夏天生长,人也一样,顺着节气过日子,才是真正的养生。老规矩不是枷锁,是老辈人藏在节气里的牵挂,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份对自然的敬畏,永远不过时。
至于那些讲究有没有道理,不妨试试看——穿浅色衣裳确实凉快,少吃冰饮肠胃舒服,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立夏来了,不妨慢下脚步,听听老辈人的念叨,尝尝应季的饭菜,让身子和节气一起,稳稳当当走进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