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田埂上搓麦粒,指尖沾着的灰比去年多了层愁。手机里蹦出粮点报价1.22元,他却盯着自家发黄的麦尖直叹气。
都说湖北小麦不扛大梁,可每年新麦露头,市场就像热锅炒豆子般热闹。国家刚定了1.19元的保护价,按理说该吃颗定心丸,可老张心里明镜似的。
去年收粮点扣烘干费、运费、杂质,七扣八扣后到手才1.
12元,今年怕也差不离。
山东的面业这两天像打了鸡血,发达面业突然涨到1.
27元,银牛面业更是猛涨5.5分。可老百姓看不懂这些花哨数字,只知道报价单背后藏着硬规矩:面筋低一扣一分,水分高0.
2克就减钱。“高报价是给市场看的,高扣量才是给咱算的。”村头老李蹲在磨盘边,吧嗒着旱烟总结。
面粉厂、粮点、贸易商,每个环节都像筛子,层层滤走本该到农户手里的钱。去年增储让贸易商红了眼,收粮车堵满村道,今年却突然说小麦“消失”了,哪儿去了?
玉米价跟着凑热闹往上蹿,饲料厂开始瞄向小麦,面业趁机拉涨,可农民手里的粮早卖光了。行情就像五月的天,说变就变,上个月还说库存多,这会儿又喊没粮,到底谁在跟风炒作?“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可今年虎口没见粮,先见了层层扒皮的价。
保护价写在纸上好看,落到实处却像隔靴搔痒,中间的差价够农户多浇两茬水。有人说市场规律就这样,可老张想不明白:为啥受伤的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
粮点收粮算得精,烘干运费扣杂加起来7分5,1.
22元的报价刨完只剩1.14元,比保护价高不到哪儿去。更别说基层卖粮,价格像橡皮筋,粮点说弹多高就多高,农民只能跟着行情打转。
行情好时惜售待涨,行情差时抢着甩卖,小麦市场就像坐过山车,头晕目眩。
可农民等不起过山车,播种时盼丰收,丰收时盼好价,到头来却被层层套路套住。
我瞅着这行情,就像麦秆上的露水,看着亮堂,太阳一晒就没了影。当面粉厂玩起“高报价、高扣量”的把戏,当贸易商跟着情绪哄抬价格,最朴实的种地人成了局外人。
新麦还没正式收割,质量产量都悬着,可市场的热闹早把农户的心思搅乱了。都说粮食安全靠农民,可农民的钱袋子谁来护?保护价能不能跳过中间商,直接揣进农民兜里?
这两年玉米小麦轮着涨,看似热闹,实则像水面的涟漪,看着好看,底下全是暗流。老张站在田边数日子,算着还有多久能割麦,更算着这季麦子到底能落多少进腰包。
市场的游戏还在继续,面粉厂涨涨跌跌,贸易商进进出出,只有土地沉默着,孕育着新的希望与担忧。“人是铁,饭是钢”,可这钢的价格,啥时候能让种地的人挺直腰杆?
当所有链条都在追逐利润,别忘了土地里长出的不只是麦子,还有千万农户的指望。
这行情里的弯弯绕绕,终究该让种地的人看得明白、活得踏实,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