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说起曹营猛将,一般绕不开许褚、典韦、徐晃。许褚和典韦能跻身超一流猛将之列,缘何徐晃会止步呢?
建安二十四年冬,樊城外的雪地上,徐晃手提开山斧策马而立。
对面是右臂伤愈不久的关羽,青龙偃月刀在寒风中泛着冷光。
这场对决为武圣最后一舞,本应是徐晃登顶超一流的绝佳舞台——五子良将之首若能在此斩杀威震华夏的关云长,那么,步入三国超一流猛将似乎不在话下。
然而八十回合后,当关羽因臂伤渐显疲态时,徐晃的大斧终究没能劈开那道无形的天堑。
这场充满宿命感的对决,恰似徐晃一生的缩影:总在距离巅峰一步之遥处戛然而止。
那么,这位三国第一斧将,为何会止步超一流猛将之列呢?笔者掐指一算,至少5大原因!
颜良二十合速败:敲响实力上限的警钟
白马坡前,河北军阵中飞出一骑,红袍金甲如烈火燎原。
颜良三合斩宋宪、一合劈魏续,连曹营武力门面之一的徐晃也仅支撑二十回合便败走。
要知道,此前徐晃曾五十合平许褚,而许褚与典韦、马超这俩超一流猛将有平手记录。
但面对颜良时,徐晃的溃败速度令人咋舌,这暴露出其遇强则弱的致命缺陷。
老罗似乎下了这个定位:徐晃的武力巅峰,永远止步于超一流守门员的角色。
重斧之殇:刚猛有余而灵动不足
演义中,用大斧的猛将并不多,比较知名的徐晃、邢道荣、徐质、兀突骨。
徐晃毫无疑问是最强斧将,兀突骨可能排个第二,但他无实战战绩。
不同于关羽的青龙刀讲究“拖刀计”的诡变,也迥异于赵云银枪的“百鸟朝凤”之精妙,徐晃的开山斧是典型的力量型武器。
徐晃能和许褚打平,很大程度是因为许褚的灵活性比较差。
面对颜良这种耍大刀,力量与灵动兼具的猛将,徐晃大斧笨重的特点就被无限放大。
大刀虽然力道上稍逊大斧,可横劈竖砍收放自如,加之颜良本身武艺霸道十足,这徐晃拿什么赢呢?
兵器特性决定战斗风格,大斧的笨重注定了徐晃难以在瞬息万变的超一流对决中占得先机。
胆魄裂缝:延津怯战的蝴蝶效应
延津渡口前,文丑连射张辽、迫退徐晃的场景,堪称三国最微妙的心理战。
当文丑拈弓搭箭射倒张辽坐骑时,徐晃迅速抡大斧厮杀。可当他望见文丑后军即将抵达之际,就掉头跑路。
这种“见势不妙先求自保”的战斗本能,与关羽单刀赴会、张飞当阳断喝的豪气形成鲜明对比。
更致命的是,这种怯战心理在汉水之战中再度发酵——面对单骑救队友的赵云,徐晃与张郃竟被生生吓退。
超一流猛将必备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正是徐晃最稀缺的素质。
暮年关羽试金石:错失封神的最后机会
襄樊之战时的关羽,已是“右臂少力”的六旬老将。
徐晃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完成致命一击。
关键的是,他跟关羽单挑前,还先采用了心理战术提升己方士气,压制对方士气,在阵前高喊:“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
即便如此,徐晃依然未能斩杀、甚至擒获关羽。这种情况下,换其他猛将未见得是这样的结果。
人家东吴一个无名之辈马忠,反倒生擒了关羽。给你好机会你不中用啊,徐晃!
罗氏笔法的宿命:被刻意设计的“准超一流”人设
深究罗贯中的创作逻辑,徐晃实则是平衡三国武将体系的重要砝码。
在“一吕二赵三典韦”的民间顺口溜里,徐晃仅排第十五,甚至在张辽、张郃之下,这多少有点不堪。
正常来说,徐晃排在第十一、十二名还是够格的。徐晃五十合平许褚、八十合战老年关羽的表现,算是衔接一流与超一流猛将的最佳人选。
正史的徐晃是持重谨慎之将,作战稳扎稳打,不战则已,一战即胜。
老罗将演义的徐晃塑造成以守代攻的斧将,也算是贴合人设。
结语
雪落樊城,徐晃望着关羽退去的背影,手中大斧上的冰凌悄然融化。
这位曹魏“五子良将”中最接近超一流的存在,也终究止步于准超一流的水平。
徐晃的大斧再重、再利,也终究劈不开老罗早已定好的武力结界。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你觉得徐晃为何上不了超一流猛将之列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