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国自主研发的“蓝鲸号”高速可潜无人艇在珠海下水,引发全球关注。这艘集水面高速航行与水下潜航于一身的“海上变形金刚”,不仅能飙到40节,还能在水下“潜伏”一个多月。官方宣称它用于气象探测、地形测绘等民用场景,但其独特性能让人不禁遐想:这家伙在军事领域的潜力,到底有多大?特别是在关键航道监控和海上分布式作战态势感知方面,“蓝鲸号”能否成为中国海军的新“杀手锏”?


“蓝鲸号”长11米,排水量12吨,续航数百公里。更厉害的是,它能潜入数十米深的水下,进行长时间航行或静态悬浮,最长可达一个多月。这种水面与水下的“无缝切换”能力,堪称无人艇界的“忍者”。它还能实时传输探测数据和视频,搭载探空火箭和多种传感器,适应台风等极端环境,堪称全能选手。

这些特性看似为民用设计,但细一琢磨,哪一条不是军事应用的“潜力股”?从关键航道监控到分布式作战,“蓝鲸号”的技术优势为中国海军打开了新玩法。

全球关键航道,如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是海上贸易和军事博弈的命脉。监控这些区域,需要持久、隐蔽、低成本的平台,而“蓝鲸号”简直像为这任务量身定制。

“蓝鲸号”能在水下潜航或悬浮,避开敌方雷达和声呐探测。相比传统水面舰艇或无人机,它就像个“隐形哨兵”,能在敏感区域悄无声息地执行任务。例如,在南海或台海部署“蓝鲸号”,可长期监视对手舰艇、潜艇动态,而不暴露自身位置。


水下悬浮一个多月的续航能力,让“蓝鲸号”能长期驻守关键航道,无需频繁补给。结合其数百公里的水面续航,它可快速机动到目标海域,形成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填补陆基雷达和卫星覆盖的盲区。

“蓝鲸号”搭载的传感器可进行水下地形测绘、水质取样和视频拍摄,这些技术在军事上可直接用于海底电缆侦察、港口设施监控和敌方潜艇活动分析。实时数据传输功能还能为指挥中心提供动态情报,增强海上态势感知。

设想一下,在美军航母、潜艇必走的海峡部署一群“蓝鲸号”,它们时而潜入水下监听潜艇声纹,时而浮出水面跟踪商船动态,台风来了也不怕,直接潜水“猫”起来。这对任何想在关键航道搞动作的对手来说,都是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现代海上作战强调分布式作战,通过分散的无人平台构建网络化态势感知体系,取代传统的大型舰艇集群。“蓝鲸号”的多功能性和自主性,使其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比如,携带小型声呐、雷达和光学传感器,组成覆盖数百公里的“传感器网格”。这种网络能实时探测敌方舰艇、导弹和无人机,提供全域态势感知。

“蓝鲸号”可与无人机、无人潜航器协同,形成立体化作战体系。参考中国“朱海云”号无人母舰的“无人艇集群”概念,其高速机动能力还能快速调整阵位,应对敌方反制,堪称海上“蜂群”战术的理想平台。


水下潜航和长时间悬浮能力,使“蓝鲸号”能规避敌方电子战和反无人系统打击。即便GPS或通信被干扰,它仍可通过预编程或AI自主执行任务,适应类似南海、黑海等电子战激烈的环境。

虽然当前“蓝鲸号”未公开武器搭载计划,但其12吨排水量和模块化设计,为加装小型导弹或水雷留下了空间。参考乌克兰无人艇在黑海的成功案例,“蓝鲸号”未来可能执行低成本的“不对称打击”,如偷袭敌方舰艇或布设智能水雷。表面上看,“蓝鲸号”是为气象探测、水下测绘等民用任务设计的“科学小艇”,但其高速可潜、长时间悬浮和实时数据传输能力,无疑为军事应用敞开了大门。

用一句老话总结:这玩意儿,一旦技术成熟量产,绝对“不是吃素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