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欠了联合国27亿美元:沃尔兹到联合国上任要解决这些困难!


作者:黄埔少侠 总第:三百三十四期


卸任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岗位,美国新任驻联合国大使迈克·沃尔兹的首次亮相,注定要在“讨债”与“改革”的双重压力下展开工作。作为联合国最大捐助国的美国,目前拖欠了高达27亿美元的会费,这27亿美元就是15亿美元常规预算和12亿美元维和费用加在一起的数字。这一数字不仅折射出美国“优先主义”外交政策的现实困境,更让联合国本就脆弱的财政体系雪上加霜。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推动的“80年最大规模改革”也将进入关键阶段。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迈克.沃尔兹如何平衡国内政治压力与国际责任,如何推动联合国改革以换取美国“补票”,将成为全球治理体系能否维系的重要考验。




一、美国欠费:从“工具化”到“信誉危机”


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并非新鲜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多次以“联合国效率低下”为由扣缴会费,将其作为施压改革的筹码。但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优先”政策将这一策略推向极端:2017年特朗普政府以削减外援为由,首次公开将联合国会费与政治议程挂钩;2024年再度上任后,仍然坚持第一任期对联合国的策略。就是仍然拖延不交钱。这种“工具化”操作虽强化了短期议价能力,却严重透支了美国的国际信誉。


拖欠会费的直接后果是联合国人道主义行动的瘫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算削减20%、国际移民组织6000个岗位面临裁撤、日内瓦总部爆发抗议裁员潮……这些数字背后是数百万依赖援助的弱势群体。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治理体系的设计者,长期拖欠会费无异于动摇多边主义的根基。若沃尔兹这个美国新任命的驻联合国大使,无法兑现美国承诺,其外交话语权恐将沦为“空头支票”。




二、联合国改革:一场“断臂求生”的博弈


面对财政危机,联合国的改革已从“口号”变为“生存刚需”。根据路透社披露的内部备忘录,联合国计划将数十个机构合并为四大部门(和平与安全、人道主义、可持续发展、人权),并将世贸组织等独立机构纳入体系。这一“超级部门”方案若能落地,或可终结机构臃肿、职能重叠的沉疴——例如,世界粮食计划署、难民署等机构合并后,至少能减少30%的行政冗余成本。


但改革的阻力远超想象。机构合并涉及权力重构,发展中国家担忧西方借机强化话语垄断,而美国等捐助国则希望借改革压缩“非核心开支”。古特雷斯推动的“成本优化”措施(如将部分岗位迁至低成本城市、削减翻译配置)虽务实,却触及官僚体系的既得利益。日内瓦员工的抗议已表明,改革注定是一场激烈博弈。




三、沃尔兹的难题:在“付钱”与“要权”间走钢丝


对沃尔兹而言,解决欠款问题与推动改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国会共和党人早已放话:除非联合国证明“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否则拒付欠费。这意味着沃尔兹需以“债主”身份强势介入改革进程,确保机构精简符合美国利益。例如,推动世贸组织与联合国发展机构合并,可能被解读为美国试图扩大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控制;而将资源向“和平与安全”领域倾斜,则与美国的地缘战略重心不谋而合。


然而,这种“付费换控制”的逻辑正在引发反弹。欧盟、加拿大等传统盟友批评美国将多边机构“私有化”;发展中国家则警惕改革沦为“富国俱乐部”的工具。若沃尔兹不能展现灵活性,联合国的合法性危机或将加速——部分国家已开始寻求绕过联合国,通过区域组织或“小多边”机制解决问题。




四、多边主义的十字路口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现在美国自身还要精简瘦身国内的国务院等机构。如前期请埃隆.马斯克成立美国的政府效率部目的就是如此。现在联合国能否走出危机,不仅取决于沃尔兹的谈判技巧,更取决于美国能否重新审视其全球角色。冷战后的单极霸权时代已终结,但美国仍试图以“美元杠杆”维持主导其霸权,这种矛盾注定让联合国的改革步履维艰。而古特雷斯的“断腕式改革”若成功,或能证明多边主义仍有生命力;若失败,则意味着全球治理体系进一步碎片化。


沃尔兹的赴任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霸权衰落后的秩序重构——是选择修补裂痕,还是放任崩塌?答案或将影响这个星球的未来。




2025年5月4日


️友情提醒:黄埔少侠欢迎各位留下观点和看法,欢迎各位关注、点赞、分享和评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