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有考试就有作弊,虽然说如今大学生考试作弊常见,但是还真没见过一场考试竟然抓到了1133名大学生作弊,有人说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这个考试就是全国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

什么是“蓝桥杯”大赛?

这个绝不是野鸡比赛,而是由工信部主办、覆盖全国1800多所高校、参赛人数超百万的“国字头”赛事。

参加蓝桥杯是大学期间的一门必修课。

有近一半的参赛选手在大学期间会选择多次参加蓝桥杯;

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外,更有很多大学生通过跨专业学习来参加比赛。



有人说,每20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中,就有1人参加蓝桥杯比赛,每参加一次蓝桥杯比赛,就多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可见这个“蓝桥杯”的含金量还是杠杠的。

确切地说,“蓝桥杯”比赛,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

该赛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能力。

它属于国家级的考试,还是一个商业化的比赛,每一所大学和参赛的大学生都非常重视,大学要的是荣誉和名声,大学生要的是证书和前途。

参加蓝桥杯的好处可是太多了!



1.参赛者通常由学校选拔,素质相对较高,且其比赛模式为学校+商业,参赛费用由学校报销,减少了个人经济负担。

2.大学生参加蓝桥杯可以加学分,加综测分,获奖有奖金,还可以申请奖学金,考研还有加分。学霸型选手年年参加年年拿奖,不但给学校争光,给老师争光,自己的学费都解决了

3.一等奖证书在华为、腾讯的HR眼里都是敲门金砖。保研加分、校招直通、落户优先,这张纸能换来的利益,够让多少学生红了眼?

因为参加考试的人众多,因为它的含金量高,因为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这次赛事作弊的人多。



这次“蓝桥杯”竞赛,大学生作弊成了一种“集体的狂欢”。

本来就是软件和信息技术竞赛考试,作弊也是凭借高科技实现,甚至形成了一种完整的黑产链,比如,有人在考场用微型摄像头直播题目,技术团队场外秒解答案,再通过骨传导耳机实时传回。更魔幻的是,某宝搜索“蓝桥杯保奖”,从代考到代码包,明码标价的服务多达37页。

很多学生喊:“别人作弊我不作就亏了”,导师们盯着“获奖率影响学科评估”,企业HR看着简历上的竞赛章就盖章通过……所有人都在默契地玩着一场皇帝新衣的游戏,直到组委会这次把遮羞布彻底撕烂。



查出312人违规考试,他们或带小抄,或交头接耳,或手机藏袖口……抓到的1133人作弊中,有的直接抄代码,有的AI带写,有的甚至有选手用“翻译软件汉译英再英译汉”试图混淆AI检测,名单精准到准考证号。

这场闹剧,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怎么抓到作弊者的?

当然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用高科技抓高科技。

为抓作弊者,组委会祭出三大杀招:



1.AI天眼监控:考场代码实时扫描,重复率超标直接触发“红色警报”,比防沉迷系统还狠;

2.人工逻辑显微镜:专家组逐行审查代码,连注释里的“江湖暗号”、变量名里的“谐音梗”,都逃不过法眼;

3.全民侦探举报通道:学生匿名提交证据,组委会48小时闪电核查,堪称“技术圈朝阳群众”在线出击。

这次被抓的1133人里,有312人是被举报揪出来的。

对于这件事情,我有几点看法:



第一,大学生作弊既然成了司空见惯,很多大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即使赌上诚信,也要去作弊,因为抓住的毕竟是少数,何况学校对作弊事件也轻描淡写处理,至多挂科,补考后仍然让通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第二,这次“蓝桥杯”,一些985高校把竞赛获奖和奖学金直接挂钩,二本院校拿省赛名次冲“双一流”评估,培训机构挂着“不过全额退费”的招牌制造焦虑。甚至他们暗地里鼓励教唆学生作弊。

第三,这次抓到的1133个作弊者,将准考证号挂出来示众,直接禁赛三年!看起来够严厉,实际上治标不治本。

要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得从根上动刀。教育部门该把“获奖等于保研”的公式扔进废纸堆,企业招聘少盯着证书多看看真本事,高校评价体系别再拿竞赛当KPI,培训机构应该取缔。



第四,这场闹剧,学生输掉了诚信,高校输掉了风骨,社会输掉了公平。

如果再不改变“唯结果论”的价值观,今天禁赛1133人,明天就会有更多人前赴后继地往火坑里跳。

我听到更奇葩的是,这次作弊名单公布后,一些高校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教育,而是忙着公关删帖。

就是这么教书育人的吗?

我认为,不仅这场大学生集体作弊行为可以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我们一些高校的行为也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