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马来西亚前总理、百岁政治家马哈蒂尔在社交媒体投下一枚“重磅炸弹”,直接给美国特朗普政府下了一个“判决书”,中美这场关税战,特朗普可能只剩3个月,就将因经济反噬与民意沸腾而被迫喊停。此判决一出,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按照马哈蒂尔的看法,这场“战争”中,美国无法规避自己的致命伤,即去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空心化。马哈蒂尔认为,美国早已丧失本土商品生产能力,依赖进口的本质是“物美价廉”的市场选择。即使对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美国本土制造业也无力填补需求缺口,反而导致生活成本飙升、供应链断裂。以iPhone为例,若美国强行在本土生产,其售价将比中国制造高出120%,消费者必然转向其他替代品或承受通胀压力。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违背了全球化分工的基本逻辑。美国服务业与高端研发依赖全球供应链的支撑,而关税战直接推高中间品成本,削弱本土企业竞争力。马哈蒂尔断言,这种“经济自戕”将触发民众抗议浪潮,最终迫使特朗普在三个月内妥协

事实上,当下美国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尴尬困境,本质是特朗普个人政治风格与美国霸权衰落的叠加产物。在社会层面,特朗普宣称关税能“让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是,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自2024年关税升级以来不增反减,而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30%。在政治层面,通过《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强推关税,遭12州联合起诉违宪,共和党内部亦出现裂痕。特朗普可以用来“改革”的执行者,只能被迫从缺乏对应能力的“信众”中选拔,执行效率极其堪忧,彻底透支政治信用。在战略层面,美国单边主义颠覆WTO多边规则,引发欧盟、加拿大等盟友反制,全球贸易体系加速碎片化。而这些碎片,也注定要击碎美国霸权的堡垒。


这次马哈蒂尔的预言,为什么一定要咬死是“3个月”呢?第一,经济层面,美国国债突破36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吞噬财政空间。若关税战持续,美联储恐被迫在“抗通胀”与“稳增长”间艰难平衡,加速美元信用流失;社会层面,全美50州爆发“放手”抗议,75%民众认为关税推高物价,中产与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商界领袖警告,汽车、零售、农业等行业已濒临“灾难性冲击”。而国际层面,中国、欧盟、东盟则寻求绕开美国构建区域贸易网络,全球“去美国化”趋势不可逆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