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一本好书籍



杨绛先生曾说:“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我们人这一生,就是一场漫长的跋涉。

有人困于外界的喧嚣,在名利场中迷失自我;

有人沉溺于内心的迷雾,在情绪的漩涡里挣扎。

而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他们终会经历三次觉醒——

第一次,是见自己,从混沌中看清本心;

第二次,是见天地,在浩瀚中学会敬畏;

第三次,是见众生,于悲悯中抵达慈悲。

这三次觉醒,不是顿悟,而是一场渐进的修行。

它让我们从狭隘走向辽阔,从自我走向无我。

01

见自己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县令,每次升堂审案时,总爱对犯人大发雷霆,动辄呵斥。

一天,他的师爷在堂下悄悄模仿他的神态和语气,学他拍案怒骂的样子。

县令起初并未察觉,直到旁人忍不住笑出声来,他才猛然惊觉——原来自己在他人眼中,竟是如此傲慢无礼。

那一刻,他如遭雷击。

此后,他开始刻意收敛脾性,遇事不再轻易动怒。

几年后,他竟成了百姓口中“明察秋毫、仁厚公正”的青天大老爷。

一个人最难看清的,往往是自己。

我们习惯对别人的过失明察秋毫,却对自己的缺陷视而不见。

就像那个县令,若不是旁人模仿,他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暴躁。

《道德经》里说:“知不知,尚矣。”

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智慧的开始。

杨绛先生一生坚持“自觉改造自己”。

她在《我们仨》中写道:“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

真正的觉醒,不是向外寻找答案,而是向内审视自己——

看清自己的傲慢,才能学会谦卑;

直面自己的脆弱,才能变得坚韧;

承认自己的局限,才能突破边界。

卡尔·荣格说过一句言,我非常认同。

“向外看的人,是梦游,向内看的人,是觉醒。”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真正认清自己后,他的目光便不再局限于方寸之间,而是投向更广阔的天地。

02

见天地

听过一个故事:

有三个砌墙工人,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

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闷闷不乐地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略带自豪地说:“我在盖一栋高楼。”

第三个工人目光炯炯地说:“我在建造一座城市。”

多年后,第一个工人仍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头,而第三个工人,则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不在于能力,而是在于格局。

心胸狭窄者,困于眼前的一砖一瓦;

胸怀天地者,却能看见未来的万丈高楼。

《道德经》有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意思是,真正的德行,是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就像三国的周瑜,他年少得志却从不盛气凌人。

老将程普起初不服他,处处刁难,但周瑜始终以礼相待。

后来程普感叹:“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往往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张扬,而是谦卑;

不是对抗,而是顺应。

听过一句话:

“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只有见过天地的浩瀚,方知众生皆在因果中浮沉。

觉醒的最后一程,是放下小我,走向众生。

03

见众生

听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路人夜间赶路,遇见一个盲人提着灯笼。

路人嘲笑盲人:“你又看不见,点灯不是白费蜡吗?”

盲人平静地回答:“我看不见,但别人看得见。

这盏灯,既照亮了他人,也让我不被撞到。”

其实真正的慈悲,往往是看透众生皆苦后的包容。

稻盛和夫曾说:“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会好转。”

他27岁创办京瓷时,就立下“敬天爱人”的经营理念。

后来京瓷遭遇石油危机,同行纷纷裁员,他却坚持“不裁一员”,带领员工共渡难关。最终,京瓷不仅活了下来,还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

《道德经》里讲:“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意思是,真正的智者,不会放弃任何人。

因为他们明白,众生皆在苦海中沉浮,渡人,亦是渡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理解他人,便是原谅自己。”



人生的三次觉醒,是一场从“小我”到“无我”的跋涉——

见自己,是撕开面具的勇气;

见天地,是放下傲慢的谦卑;

见众生,是点亮心灯的慈悲。

卡尔·荣格曾说:“人的任务,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愿你我在这场觉醒之旅中,褪去浮华,拥抱生命的本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