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巨石惊魂”到制度反思:景区安全责任链的断裂与重构
文/叶雨秋




贵州赤水丹霞山体崩塌事件中,巨石砸穿四辆空车的惊险一幕,以“无人伤亡”的幸运结局掩盖了更深层的危机——当自然风险与人为疏漏交织,当景区责任与公共安全碰撞,这场“不幸中的万幸”暴露出的不仅是地质灾害的偶然性,更是景区安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漏洞。巨石滚落的轰鸣声中,我们应听见制度警报的刺耳鸣响。
一、安全责任的“模糊地带”:景区边界与公共领域的博弈
尽管塌方区域位于景区外围道路,但赤水丹霞景区仍难逃“安全责任兜底者”的质疑。这种争议折射出旅游安全治理中的三重悖论:
1、地理边界≠责任边界:景区管理方常以“红线外区域”为由规避风险管控,但游客认知中,通往景区的道路与景区本体构成完整的“旅游体验链”。当导航软件将塌方路段标注为“赤水丹霞景区推荐路线”,当景区门票包含“往返交通接驳”服务,这种地理边界的切割就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正如法律学者所言:“安全责任的划定不应止步于物理围栏,而应延伸至游客的‘合理期待范围’。”
2、 预警机制的“灯下黑”:据报道,事发路段此前已出现山体裂缝,但未设置任何警示标识或限行措施。这种“侥幸心理”暴露出景区地质监测体系的致命缺陷:依赖人工巡查的“肉眼检测”无法替代实时监测系统,依赖“没出事就不整改”的惰性思维正在将游客置于危险境地。对比日本富士山景区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火山岩活动,我国多数景区仍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原始阶段。
3、应急响应的“慢半拍”:从事发到道路封锁间隔数小时,从巨石滚落到现场处置存在明显真空期。这种迟滞反应暴露出景区与交通、地质、应急等部门的协同失灵——当景区将安全责任视为“内部事务”,当地方政府将地质灾害视为“自然现象”,游客就成为各部门推诿扯皮的牺牲品。正如应急管理专家指出:“旅游安全不是景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二、制度漏洞的“多米诺效应”:从一起塌方到系统性危机
赤水丹霞事件绝非孤例,它撕开了中国景区安全治理的三大顽疾:
1、地质灾害评估的“走过场”:多数景区在开发前仅进行“一次性地质勘查”,后续运营中缺乏动态监测。某些景区为追求经济效益,将地质灾害隐患区改造成“网红打卡点”,在陡峭崖壁旁修建玻璃栈道,在泥石流易发区开辟徒步路线。这种“带病运营”模式,本质是将游客安全作为赌注押在“侥幸”之上。
2、安全投入的“精打细算”:某上市景区财报显示,其年度营销费用是安全设施维护费的12倍,导游培训预算是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资金的20倍。当景区将“抖音直播带货”作为核心KPI,将“网红项目开发”视为增长引擎,安全投入自然沦为“成本项”。这种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安全异化,正在制造“人潮涌动的死亡陷阱”。
3、赔偿机制的“空头支票”:尽管《旅游法》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财产损失应给予合理补偿”,但实践中游客常陷入“举证难、索赔难、执行难”的困境。景区常以“自然灾害属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赔偿,地方政府以“未发生人员伤亡”为由降低补偿标准,保险公司则以“条款免责”为由推诿扯皮。这种“踢皮球”式的赔偿机制,让游客在灾难后遭遇“二次伤害”。
三、技术赋能的“破局之道”: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破解景区安全困局,需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防控体系:
1、 地质监测的“智慧眼”:在地质灾害高发区部署北斗地质灾害监测仪,通过微震传感器、倾斜仪、裂缝计等设备实时捕捉山体形变数据,利用AI算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当某景区试点“毫米波雷达+无人机巡检”系统后,成功将山体滑坡预警时间从“小时级”提升至“天级”,为游客疏散争取了黄金窗口。
2、 应急响应的“神经中枢”:打造“景区安全大脑”平台,整合气象、地质、交通等多源数据,实现风险预警、游客定位、救援指挥的“一图统管”。四川九寨沟景区在重建中引入“应急指挥一张图”系统,通过游客手机GPS信号实时掌握人员分布,在突发地震时30分钟内完成全员疏散,这种“数字孪生”技术为景区安全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3、保险机制的“风险兜底”:推广“景区+保险+科技”创新模式,由保险公司出资建设安全监测系统,景区支付保费获得风险保障,游客扫码即可查询实时安全等级。黄山景区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的“地质灾害险”,不仅覆盖游客财产损失,更包含“救援费用垫付”“心理干预服务”等增值条款,这种“风险共担”机制正在重塑景区安全治理生态。
四、制度重构的“价值回归”:从经济账到生命账的觉醒
根治景区安全顽疾,需要一场触及灵魂的价值革命:
1、立法层面的“刚性约束”:修订《旅游法》明确景区“安全保障义务”边界,将地质灾害监测投入纳入强制标准,对隐瞒安全隐患者实施“行业终身禁入”。参考欧盟《旅游服务指令》对“安全信息披露”的严苛规定,我国应建立景区安全“红黑榜”制度,对多次发生安全事故的景区实行“熔断机制”。
2、监管层面的“穿透式审查”:自然资源部门应建立景区地质灾害风险电子地图,文旅部门需将安全投入纳入A级景区评定核心指标,应急管理部门要开展“四不两直”式安全督查。正如北京环球影城引入“第三方安全审计”机制,通过“神秘游客”暗访、安全体系穿透测试等手段倒逼景区提升安全标准。
3、社会层面的“共治觉醒”:开发“景区安全随手拍”小程序,鼓励游客举报安全隐患;建立“旅游安全公益诉讼”制度,允许环保组织对安全失职景区提起诉讼;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研学旅行必修课,培养“风险识别型游客”。这种“全民安全治理”模式,正在重塑旅游安全的社会基础。




当赤水丹霞的巨石在柏油路上砸出深坑,我们不应只庆幸“人车分离”的幸运,而应看见制度裂痕中的危险信号。旅游安全从来不是“概率游戏”,而是关乎生命的“必答题”——当景区将游客安全视为“成本项”而非“价值项”,当管理部门将地质灾害视为“自然现象”而非“治理对象”,当社会公众将安全风险视为“他人故事”而非“切身危机”,这样的“幸运”终将耗尽。或许只有当某天,景区安全投入超过营销费用,地质监测系统比网红项目更受重视,游客的生命安全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我们才能说:这场惊魂的巨石滚落,没有白砸。在此之前,每一块滚落的山石都是制度警钟,每一道山体裂缝都是治理伤疤,每一次“不幸中的万幸”都应成为改革的号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