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哈尔滨地铁成为市民和游客出行的首选。5月1日,哈尔滨地铁客流达到138.63万人次,比平日客流增加近三成。为确保市民和游客出行安全顺畅,哈尔滨地铁通过增加上线列车、延长运营服务时间、压缩行车间隔等多种举措,全力提升乘客出行效率。在这背后,哈尔滨地铁工作人员全员上岗,在“台前幕后”默默为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保驾护航。
区域副站长:将服务做细做精
5月3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地铁医大一院站,该站值班副站长王博正穿梭在人群中,有条不紊地疏导乘客。作为哈尔滨地铁线网中热门车站,该站在“五一”假期迎来新一轮客流高峰。
王博引导旅客购票
“节假日客流量大,多一个人值守,乘客就多一份安心。”王博一边检查自动售票机,一边对记者说。今年“五一”期间,他主动放弃休假,连续三天坚守岗位。为保障早高峰顺利运营,他总是提前到岗,对站内每一个设施设备进行细致检查。“这些设备都关系着乘客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王博说。
随着进站乘客的增多,王博手持扩音器,站在站台中央引导:“各位乘客,请注意安全,先下后上,有序乘车。”在他的引导下,原本略显拥挤的站台秩序井然。突然,闸机旁一阵骚动,一位老人因不会使用手机乘车码急得满脸通红。王博快步上前,耐心指导:“大爷,您看,打开这个APP,然后点这里……”在他的帮助下,老人顺利通过闸机,连声道谢。
检查车站内消防设施
设备巡检是王博工作的重要部分。他的巡视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检查细节。“消火栓压力正常”“应急照明设备完好”……他对站内消防设施点位早已烂熟于心。前一天,一台自动检票机出现故障,王博凭借多年经验,迅速判断是传感器问题,并及时联系维修人员处理,保障了车站正常运营。
“站务工作经常与乘客打交道,充满各种未知和挑战,需要未雨绸缪。”王博说,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各类突发情况的处理、高峰期出行关注的重点,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要做细、做精很不容易。
长期以来,王博每逢节假日都会坚守在岗,从不缺席。“当站长就得眼睛尖、腿脚勤、反应快,只有亲力亲为,才能真正找到客流疏导的‘中梗阻’,了解乘客的急与盼。”王博告诉记者。
地铁客流
王博的微信步数常常位居榜首,同事打趣他这第一名估计能保持到退休。“能守护冰城最繁华、最有烟火气的地方,责任重大,也让我们团队十分自豪。我们一定用周到细致的服务擦亮城市窗口,展现哈尔滨的热情好客。”王博说。
“轨道医生”:精心守护地铁“生命线”
当“五一”假期的灯火点亮城市街巷,哈尔滨地铁1号线的隧道深处,一束头灯的光亮划破黑暗。35岁的轨道工班班长江尚鸿俯身趴在钢轨上,手中的道尺精准落在轨距测量点。凌晨0时30分的隧道里,只听见他报出数据的声音:“轨距1435毫米,水平误差0.1毫米,合格。”今年是江尚鸿连续第四年在岗位上度过劳动节。
江尚鸿检测钢轨
作为掌控地铁“生命线”的“轨道医生”,江尚鸿带领的工班肩负着全线52公里轨道、42组道岔的养护重任。“五一”假期,列车运行频次大幅增加,对已运行12年的1号线轨道设备提出严峻考验。凌晨作业现场,江尚鸿手持道尺一丝不苟地测量轨道数据,随后又趴在冰冷的钢轨上,通过肉眼观测和耳贴钢轨的“听诊器”检测法,排查轨道方向与高低状态。“轨道养护容不得半点马虎,0.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列车运行平稳性。”他边说边带领班组更换磨损的轨枕螺栓,30斤重的液压扳手在他手中灵活舞动,“每颗螺栓必须旋紧至120牛米,这是给钢轨系紧‘安全带’。”
在隧道内,江尚鸿的工装上布满油污与汗渍。四年来,他带领班组实现零责任事故,累计步行巡检里程达2160公里,相当于绕哈尔滨城区54圈。每当地铁列车从精心养护的轨道上呼啸而过,他都会下意识驻足聆听——那平稳的轰鸣声,是对他和班组工作的最高褒奖。“保持轨道设备状态良好,就是给乘客最好的节日礼物。”江尚鸿笑着对记者说。
检测钢轨
调度指挥中心:“最强大脑”守护乘客出行
地铁调度指挥中心就像人的大脑,每一次指令发布都关乎列车安全准时运行,容不得半点马虎。
4日,记者走进哈尔滨地铁运营事业总部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线路图和数据,此起彼伏的指令声、键盘敲击声交织成紧张的工作旋律。记者见到哈尔滨地铁运营事业总部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刘炳强时,他正紧盯面前的监控屏幕,关注着各线路列车的运行。
“五一”假期前夕,哈尔滨地铁集团就对节日大客流情况进行了细致部署。调度指挥中心作为地铁运营的“心脏”,承担着行车组织、设备监控、设备维修三大板块工作任务。
每天,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穿梭于城市地下,在刘炳强和同事们的精准调度下,上千次列车以最小3分58秒的行车间隔,有序开往目的地。
地铁调度指挥中心
据介绍,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室现有员工80余人,这支队伍组建初期,仅有20%左右的人从事过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作为团队引路人,刘炳强制定各岗位操作流程,规范调度命令发布,明确岗位作业标准,提升问题处置能力,并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
工作中,刘炳强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以节能改革为目标,降低地铁设备能耗,缩减运营成本。他组织成立调度指挥中心运行图创新工作室,根据历年运营经验及客流实际需求,提前谋划各阶段运行图。截至目前,已累计编制列车运行图500余套,并通过经验积累,将最小行车间隔从7分40秒压缩至3分58秒。
记者手记:有热度更有温度
“五一”假期,哈尔滨地铁客流持续攀升。138.63万人次的单日客流高峰,近三成的客流增长,不仅彰显着城市的活力与吸引力,更见证着地铁作为市民与游客出行首选的超高人气。在这个数字背后,哈尔滨地铁以一系列扎实举措,赋予出行体验满满的温度。
进站乘车
为应对大客流,哈尔滨地铁迅速启动“升温”模式。运力调配堪称“硬核”,增加上线列车、延长运营时长、压缩行车间隔,让地铁这条城市动脉更高效地输送客流。调度指挥中心里,工作人员紧盯屏幕,精准把控每一趟列车的运行,如同精密仪器般确保地铁运行万无一失。
而地铁里的温度,更源于一线工作人员的坚守与付出。地铁站务人员坚守岗位,在站台里穿梭,为乘客答疑解惑、疏导人流。哈尔滨地铁用行动诠释着热度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温度则是人文关怀的彰显。无论是设备的精密调度,还是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都让每一名乘客感受到,在哈尔滨乘坐地铁,不仅是一次高效的出行,更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旅程。
记者:邢汉夫;摄影:邢汉夫;视频:邢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