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初,李先念奉中央指示,带领红西路军左支队撤往新疆。途中,他从一位来自安西的商贩口中得知,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安西,仅有敌军一个排驻守,
部队攻克那里不成问题,且能取得较大补给,便于直趋新疆,因而改变了原定经敦煌入疆的计划
西路军左支队于4月20日凌晨从石包城出发,向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安西挺进。
但刚进入平川,便遇到了一场罕见的"黑风"。遮天蔽日的暴风卷着沙尘、石粒,狂啸漫舞,大地顿时变成一片黑暗世界。
指战员们被风沙刮得睁不开眼,站不稳脚,靠互相牵扯搀扶,踉踉跄跄地摸索前进。
李先念怕随身的小号兵、警卫员掉队,叮嘱他们拉住战马和骡子的尾巴走。
几个小时的"黑风"过后,戈壁滩上积满厚厚的沙尘,人人的脸上、身上像是涂上层颜料似的。
为争取先机,部队昼夜兼程,于22日抵达磨菇台。磨菇台的万佛峡,不仅是片风光秀丽的戈壁绿洲,且有座远近驰名的道教古刹。
红军到达后,李先念、程世才等见了道长郭元亨,向他宣传红军的宗旨和任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位道长对红军的处境十分同情,慷慨允诺支援红军。
共捐助了小麦千斤、面粉200多斤,还有黄米、胡麻油、硝盐、牛羊、骡马等。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使左支队全体指战员深受感动。
临别前程世才代军长特地给郭元亨道长打了个收条,告诉他将来凭这张收条就能找到红军,得到红军的帮助;革命胜利了,物资一定会归还。
4月24日,左支队到安西城南25华里的十工村,准备攻城。马步芳已判定红军"似将向嘉峪关外奔入安西、敦煌,西入新疆,"严令各路人马尾追堵截。
23日,驻防肃州的马步康旅奉命派出一个团的兵力,于当晚进驻安西。原在石包城向红军提供情报的商贩,发现敌人增兵,便赶忙出城向红军报告。
但工委会一致认为,敌人不可能获悉左支队的行踪和计划,"增兵"之说有诈,商贩可能是敌人派来的奸细,便不问三七二十一,把这位商贩押起来审讯,决定仍照原定计划当夜攻城。
安西县城面积不大,但城墙均系黄黏土筑成,又高又厚,易守难攻。李先念、程世才将部队分为两个梯队,于当晚从城东和城西发起进攻。
但第一梯队刚进至安西城东关,即遭守敌的猛烈反扑,山炮、迫击炮、机关枪吼声大作,火光遍地。
第二梯队向城西门进攻,亦遇到敌人密集火力的压制,几次冲锋均未成功。
程世才回忆说:"事实已经证明,那位老乡(商贩)的话一点不假,如果没有一个旅以上的敌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炮火,再坚持进攻,就必然要招致全军覆没的后果。
我和李先念交换了意见,立即停止攻城,向通向新疆的必经之路﹣﹣王家围子转移。"
攻打安西失利,主要原因在于未弄清敌情的变化,以为只有一个排的兵力防守。
有些回忆文章把攻打安西说成是李特决定的,李先念对此纠正说:"安西是我决定打的,不能说责任在李特。"
西路军左支队连夜撤离安西,转移到王家屯庄。天刚放亮,便被追敌包围。激战一天,夜间突围而出。
急行军90里,于4月26日拂晓到达白墩子。李先念令部队停止前进,准备早饭,但追敌又至。
部队且战且走,下午到达白墩子西北50里的红柳园。这里是甘肃进新疆的必经之地,只有几家客栈供来往的旅客食宿。
刚到不久,便又遭到追敌的包围。数百名敌骑兵分左右两路,把支队夹在中间,红军指战员再次与敌展开激战。
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等研究决定:一定要坚守到黄昏再突围,否则就会全军覆没;为了防备万一,仅有的一部电台立即毁掉。
杀到天黑,左支队牺牲上百名指战员,敌人损失更重。李先念见突围时机已到,遂下达了命令:
以二支队留在山口担任阻击任务,掩护一支队和总部突围后再撤离,两队人马到星星峡集合。当一支队和总部机关突围时,被敌骑分割开来。
一部分人冲向甘新公路,沿着路边的电线杆子西进。李先念、程世才、李卓然、李天焕等五六十人在向导的带领下翻山进入了戈壁滩。
他们人不歇脚、马不停蹄,一气走了大半夜,见追敌已被甩掉,才停下来休息。号称"死亡之海"的茫茫戈壁大漠,像座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魔窟,易进而难出。
白天,烈日当头,气温骤升,地面的砾石滚烫,烤得人汗流浃背,如坐蒸笼;
远远望去,不时还会出现沙漠绿洲的美丽幻影,吸引人们去追寻、接近,而愈是向它接近,它却愈会向更远处移动,直至人们迷失方向,步人死亡之途。
夜晚,月光清幽,气温骤降,达零下二三十度,冻得人浑身麻木,如堕冰窖。一天之内,气候数变忽而晴空万里,一望无垠;忽而风沙弥漫,难辨东西。
李先念一行,强忍疲惫、干渴、酷热、严寒、风沙的袭击,行进在戈壁滩上。
因为缺水不得不靠喝马血、人尿维持生存。走了不到两天,一阵飞沙走石过后,连向导也迷失了方向。
幸亏李先念身边有个指北针,走一程他就掏出来看一看,带领队伍朝着西北方向前进。
人人瘦得皮包骨头,蓬头垢面,两眼血红,嘴唇干裂,连说话都没有力气。
有的带着伤疼,有的发着高烧,有的累倒在地躺一会儿再走。大家只有一个心愿:走出绝境,早日到达新疆,回到党的温暖怀抱。
当时,工委会进行讨论,有两种意见:一是退出戈壁滩,沿着公路向星星峡前进;一是与其退回遭敌追杀,还不如忍受一时的困难,走出这段大漠地带。
李先念经过反复考虑,缓缓地说:"还是侦察一下再决定怎么走吧!我们能走到这个地方,也不是个简单事,这步棋得慎重啊!"
过后,他派侦察参谋简佑国带上几个人先行,侦察行进路线,又去征求战士们的意见,
战士们的回答很干脆:"李政委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再苦再累也不怕!"
李先念望着一张张形销骨突的灰黑脸孔,听到他们忠诚革命的共同心声,心潮起伏激荡,久久难以平静。走到第二天下午,在山脚下发现了一个水塘。
大家兴奋地一拥而上,扒在塘边,喝个不休,人人肚皮都鼓了起来。老向导告诉大家:前面不远就是星星峡了。
焦渴难忍的队伍,一下喝足了水,行进中又充满了活力。走着走只见远处尘土飞扬,有人判断说:那是汽车!
李先念、程世才令部队准备战斗,连发了两枪,车头上有人高喊:"不要打,是自己人!"
还扯下一块红布,来回地摇晃。李先念用望远镜观察,说:"别打别打,车上那不是杨秀坤吗?"
等大卡车到近前,八十九师副师长杨秀坤等人跳下车来,与李先念等人紧紧握手、拥抱,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我们找得好苦哇,这下可找到你们了!"
几十个人围成一团,欢呼雀跃。原来,杨秀坤等另一部分人从红柳园突围后,顺着甘新公路西行,已提前到达星星峡。
他们日夜为军首长的"失踪"而焦急,经与盛世才部边防站的负责人协商,每天都要坐汽车到戈壁滩上转来转去地寻找。
当天下午,李先念等人乘车抵达星星峡。这时,党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从迪化(今乌鲁木齐)赶来,热情迎接和慰问西路军指战员。
这支队伍,共有427人,后利用盛世才与我党的统战关系,在迪化组成"新兵营"学习,成为我党我军的第一批军事技术骨干。
毛泽东对李先念在西路军建树的功绩和英勇奋斗、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曾给予高度评价:"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也说:"李先念受命于危难时刻,处变不惊,为党保存了一批骨干,这是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