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刘长卿以其独特的五言绝句独树一帜,被后世誉为"五言长城"。
他的五言绝句,确实有非常独到的地方。
刘长卿善于在精微处见宏大,其作品犹如水墨长卷中的留白,在简约中蕴含无限深意。
但是,当我们多读一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这位五言圣手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中,同样有一些佳作,可以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造诣。《酬李穆见寄》便是这样一首。
但在介绍这首诗之前,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两首五言。通过对其五言、七言绝句的对比鉴赏,来看一看刘长卿诗歌艺术的魅力。
一、五言绝句代表
(一)《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作很著名,诗人以二十字构建出立体的视觉空间。
开篇"苍苍竹林寺"以叠字营造视觉纵深感,"杳杳钟声晚"则运用通感将听觉转化为空间的延展。尤其"晚"字堪称诗眼,既暗示暮色渐合的时间,又赋予钟声以质感,使无形的声化作可见的感觉,在山谷间层层荡漾。
后两句的视觉调度更具匠心:斜阳为灵澈披上金缕袈裟,独归的身影在青山的映衬下形成动态剪影,这种以静表动的手法,将禅者的超然与诗人的怅惘凝结为永恒的艺术瞬间。
人最终离去,只留下青山一片,竹林风声。试想,一座山寺,一道青山,一抹斜阳,一声钟韵,一个踽踽独行的高僧……闲淡、清妙、深邃。短短20字表现了这样充足的意蕴,如何不令人赞叹其笔力!
(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极具神韵,是刘长卿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甚至可以改用苏东坡评价王维的那个经典名句,即"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其艺术魅力在于通过时空模糊营造戏剧张力。
前两句以广角镜头展现苍山日暮的寥廓,后两句突然切换为特写:犬吠声刺破寂静,风雪夜归人的剪影投射在柴门之上。
诗人巧妙运用视听通感,让读者在"闻犬吠"的刹那产生画面联想,又在"夜归人"的定格中延展叙事空间。这种"刹那即永恒"的表现手法,使二十字的小品具有微型小说的叙事容量,将底层百姓的生存图景浓缩为艺术符号。
但是,刘长卿虽然极其擅长写五言诗,却遭到后人的批评,说他十首以上便开始有重复的感觉,然而刘长卿的诗,依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其实刘长卿除了五言绝句写的非常好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诗,也写得非常好,比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等句。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首,是他的七言绝句《酬李穆见寄》。
二、七言绝句的突破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酬李穆见寄》
这首七言绝句展现了刘长卿突破其五言藩篱的艺术创新。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经常寄诗给自己的老丈人,这首诗正是刘长卿回复女婿的唱和之作。
刘长卿当时人在新安,而女婿从桐江逆水行舟而上,山水环绕曲折,且多险滩,特别难行。
首联"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以数字的夸张与地理的变形,构建出超现实的时空维度。诗人将女婿的艰难行程抽象为"万转云山"的意象,在虚实相生中强化情感浓度。
尾联的倒装技法尤见匠心:"青苔黄叶满贫家"为环境铺陈,"欲扫柴门迎远客"为动作特写,这种时空倒置不仅强化了迎客的迫切心情,更暗含岁月沧桑的深沉感慨。
而且最后两句,十分容易使人想起杜甫的七律名诗《客至》中的句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同样都是表现了客来贫家的欣喜好客之情。
与杜甫《客至》相比,刘长卿的绝句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杜诗以律诗体式铺陈细节:"花径不曾缘客扫"的期待,"樽酒家贫只旧醅"的坦诚,构成完整的情感叙事。
而刘诗则以绝句的凝练创造留白艺术:青苔黄叶与欲扫柴门形成的画面组接,将迎客的欣喜与贫家的萧瑟并置,在矛盾中迸发诗意张力。
这种"以景截情"的手法,犹如中国画的"截取式"构图,在片段中见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刘长卿的诗歌艺术犹如双面绣。
五言绝句是工笔细描的宋元小品,七言绝句则是兼工带写的明清长卷。他在体裁限制中创造自由,在传统程式中寻求突破,这种艺术精神在《酬李穆见寄》中得到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