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在《活着》里写道:“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尽了人生的真谛。
人到晚年,有人为钱发愁,有人为病痛焦虑,可老话说“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的悲哀不是没钱没势,而是活了大半辈子,却始终不明白这3个道理,把日子过得拧巴又遗憾。
一、儿孙自有儿孙福,别把子女当“养老寄托”
“养儿防老”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观念,可《红楼梦》里的贾母,含辛茹苦养大儿孙,最后贾府衰败,众叛亲离,临终时只剩满心凄凉。现实中,不少老人把所有心血倾注在子女身上,退休后还帮着带孩子、补贴家用,总想着“等孩子出息了,我就能享福”。
邻居王大爷就是例子,省吃俭用供儿子出国读书,退休后又把养老金拿来给儿子还房贷。结果儿子定居国外,一年也联系不上几次。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过度依赖子女,最后只会换来失望。倒不如学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日子过成自己的诗。
二、身体健康是本钱,别拿命去“换人情”
老辈人常说“面子比天大”,可有些老人为了人情往来,不惜掏空积蓄、透支身体。就像《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为了所谓的“体面”,拼命拉车,最后累垮了身子。李奶奶就是典型,亲戚办酒席,她借钱也要随礼;朋友旅游邀约,她硬撑着虚弱的身体同行,结果回来就大病一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身体才是晚年幸福的根基。与其打肿脸充胖子,不如学学《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专注内心的宁静。没事散散步、养养花,把自己照顾好,比什么都重要。毕竟,没了健康,再风光的人情往来都是空谈。
三、活到老要学到老,别让思想“提前退休”
有人觉得老了就该“躺平”,可杨绛先生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翻译作品、撰写回忆录,把晚年活出了新高度。反观现实,不少老人退休后就彻底放弃自我,每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渐渐与社会脱节。
老话说“学无止境”,哪怕腿脚不便,也能通过读书、看新闻拓宽眼界。张爷爷70岁开始学摄影,背着相机走遍大好河山;刘奶奶80岁学用智能手机,和孙子视频、网购玩得不亦乐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晚年照样能绽放光彩。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衰老和贫穷,而是活了大半辈子,还拎不清、看不透。老祖宗留下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历经千帆后的智慧。
往后余生,少些对子女的执念,多爱自己的身体,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哪怕粗茶淡饭,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毕竟,真正的幸福,从来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