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血小板假性减低,原因何在?
撰文丨李双双 简珊珊
前言
血小板检测在评估止血功能,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及监测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检验工作中,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时常发生,需要我们检验人员谨慎对待。
前言案例经过与分析
血小板仅有73x109/L。血小板直方图左侧平滑,右侧不平滑有锯齿状刺突,尾部抬高。血小板报警栏无异常提示。这是一个新生儿的静脉血血常规,临床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就在检验科抽血窗口采血且抽血过程比较顺畅。
这个标本血小板是真的降低,还是假性降低?
查看标本状态无明显凝集,仪器状态正常。首先,排除了冷凝集干扰。血液标本出现冷凝集会干扰血常规检测,影响检测结果,尤其是红系相关参数的准确性。红细胞计数(RBC)假性减低、红细胞压积(HCT)假性减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假性增高、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假性增高、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假性增高。在这个标本上,红系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异常,我们排除冷凝集干扰的可能。
那是否为EDTA依赖性的血小板假性减低?同事在另外一台仪器复查了血常规(距离第一次血常规约6分钟)。
这个标本,仪器没有提示血小板聚集,只是直方图右侧的锯齿状刺突和右侧尾部抬高。我们分析,血小板此时应该是有轻微聚集/有大血小板存在/可能存在红细胞碎片,体现在直方图而没有超过仪器报警阈值。这里不能完全排除是EDTA依赖性的血小板假性减低。需要涂个血片镜检看血小板是否聚集,(如果有EDTA依赖,用枸橼酸钠管纠正。如果EDTA管、枸橼酸钠管的PLT都低,有可能是患者真性的血小板减低)。
但是复查的血常规结果很快就推翻了这个假设。血小板由73x109/L飙升至173x109/L。如果是EDTA依赖性的血小板假性减低,复查应该是血小板仍然低或者更低。
为什么血小板反而升高了?
同事说采血后,立刻检测血常规。我们推测此时EDTA抗凝剂未充分作用,血小板暂时性聚集在一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应该等待5到10分钟后,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作用再检测。这种原因的血小板减低,多半是会出现一过性聚集,第二次检测血小板一般又正常。这种现象虽然更多见于末梢血,但是静脉血也会存在。此时距离第一次采血8分钟,我们在原本的仪器进行第三次检测。血小板又升高了一点,已经达到192x109/L 。后两次血小板已经在正常范围,血小板直方图也趋于正常。
在第三次血常规后,涂了个血片,并没有发现血小板明显聚集。原因也基本锁定在采血后立即上机检测,我们按第三次血常规审核了报告。
血液离开人体后,会短时间激活凝血途径,此时血小板会短时间的聚集在一起,这种聚集是可逆的。当血液与EDTA-K2充分混匀后,EDTA-K2与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随后EDTA开始解聚血小板,若未到解聚时间便开始上机检测,便会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情况。减少这种干扰的方法就是混匀标本后,等待5到10分钟再检测标本。
总结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复杂,首先排除抽血因素,其次排除仪器方法因素,一般来说,查看数值外,还应该结合红细胞直方图、白细胞五分类图、相关报警信息等综合评估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必要时还需结合光学法(PLT-O)、荧光法(PLT-F)、涂片染色镜检、人工计数、重采等方法综合判断。
本文来源 丨检验医学网
责任编辑丨舒豪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