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经常发高烧,整天莫名乏力,辗转求医都没找到病因。近日,老人来到武汉市第六医院就诊,在一次胃镜检查中,医生揭开了他长期乏力的原因。
刚开始诊断为甲流
张大爷(化姓)今年77岁,家住湖北咸宁通城,1个月前他因高烧持续不退在当地医院就诊,体温一度达到39.8℃,被诊断为甲流。
经抗感染治疗后,他的体温恢复正常,但持续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的症状,甚至进食后恶心呕吐。张大爷辗转多地求医,接受胃镜、增强CT等多项检查仍未能明确病因,治疗一周后症状也没有好转。
胃镜检查中
随着病情进展,老人完全无法进食,当地医院不得不留置胃管进行肠内营养,然而其乏力症状持续加重,家属焦急万分。
转院后确诊为寄生虫感染
4月25日家属将老人转入武汉市第六医院消化一科,医生在梳理张大爷既往病历资料时,一个关键指标引起了他的注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异常增高至15%(正常值0.4%-8%),结合其消化道症状,判断可能是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是机体对抗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线,其异常升高往往提示寄生虫病可能。”该科室主任贾业贵说。
医生随即决定拔除胃管,并于次日对张大爷进行胃镜检查。果然,在十二指肠降部发现数条长约1厘米的线状钩虫。确诊后,医生立即给予驱虫治疗,并辅以营养支持及胃肠功能康复训练。4月27日,张大爷体内的钩虫顺利排出,恢复自主进食。5月1日,张大爷恢复状态良好,顺利出院。
排出体外的钩虫
肠内的钩虫究竟从何而来?医生解释,张大爷一直有赤足下田劳作、蔬果随便洗洗就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钩虫“有机可乘”,它们很容易通过张爹爹的皮肤进入体内,一路到了他的肠内。
ai图片
医生提醒,随着气温回升,寄生虫感染进入高发期,建议市民田间劳作、草地行走时穿好鞋袜,阻断寄生虫经皮肤入侵,勤洗手,避免生食淡水鱼虾、未洗净蔬果。若出现持续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应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寄生虫筛查。
有更多精彩视频和直播!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郭强仔
责编:唐 敏
监审: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