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经过一年多的等待,美国终于拿到了来自中国的月壤样品。这一消息让美国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令人意外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竟然不会为这项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月壤的借用,中国提出了四个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些条件使得美国在获取月壤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那么,中国提出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呢?





月球背面的土壤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史,几乎可以看作是对月球正面的单方面追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无论是苏联的无人探测器,还是美国的载人登月任务,所有采集到的样本都来自月球正面。



直到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正面带回了珍贵的样本,这才打破了美苏长期以来的垄断局面,让中国跻身于“月球挖土俱乐部”。而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24年,嫦娥六号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到了样本,这让中国拥有了全球独一无二的“月背限定版”。



这份“盲盒”究竟有多宝贵?研究表明,月球背面比正面古老大约10亿年,它完整记录了太阳系早期的撞击事件。在意大利国际宇航大会上,主办方为这批样本提供了VIP级安保措施,包括专人押运、独立展台以及红外监控等。

然而,美国在这条“借土之路”上并不顺利。早在2023年,四所美国高校的首次申请全部被拒绝。原因很简单,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沃尔夫条款》明确规定,禁止NASA与中国开展任何航天合作。



这种“自己立法自己拆台”的情况让许多科学家哭笑不得。直到2025年,两所高校才通过“自筹经费、不使用NASA资金”的方式,成功进入中国批准的7家国际机构名单。



谁受了美国搬起石头砸的脚?

2011年,美国国会以高票通过了《沃尔夫条款》,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太空技术泄露,实际上却将中国完全排除在国际航天合作之外。

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条款反而成为了美国科学家的枷锁。香港大学行星学家钱煜奇曾尝试申请研究阿波罗样本,但得到的却是NASA冰冷的拒绝。而当中国开放月壤申请时,美国的研究者们又不得不先过国会这一关。



2025年,《沃尔夫条款》的讽刺性达到了顶点。当时,中国向全球发放了月背土壤体验卡,而美国高校却需要国会开具“免责声明”才能接收样本。更尴尬的是,尽管NASA一直强调科学无国界,但却继续用该条款限制中美合作。连路透社都直言不讳地批评这是用国家安全绑架了科学。

不过,美国科学界的求生欲望不容小觑。布朗大学的研究团队悄悄绕开了NASA的资金支持,选择与中国展开合作。格洛奇教授甚至计划将样本切片带到香港实验室,以此避开条款限制。



中国开放月壤样本的申请,无意间成为了一块检验国际科研合作诚意的试金石。在获批的7家机构中,既有法国和德国这样的传统航天强国,也有巴基斯坦这样的“太空新秀”。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更是提前两年布局,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方式与中国建立了信任。这种“技术换样本”的策略,让美国高校感到眼红却又无可奈何。



欧洲航天局的态度也值得玩味。尽管没有直接申请样本,但其官员多次公开表示支持中国探月工程,并暗示未来可能会绕过美国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单独与中国合作。



四个条件:借土可以,但规矩必须守

经过一年的拉锯战,中国最终同意向美国高校开放月壤样本。从5月3日的报道来看,中国批准了两所美国高校的申请,但同时附加了四项非常严格的规定。其中第一条明确指出,样本严禁“转手倒卖”,未经中国航天局批准,不得将样本交给第三方。

如果想与其他实验室合作,必须提前提交报告并获得审批。这条规定直接堵死了美国高校可能存在的借花献佛行为。毕竟,当年阿波罗样本曾被私下赠送给多国政要,甚至连荷兰博物馆都收到过一块假月岩。



第二条规定同样关键,要求样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归还。研究周期最长为一年半,若需延期,则必须提前30天提出申请。相比之下,NASA出借阿波罗样本的时间通常长达十年以上。显然,中国不想让月壤变成“有借无还”的钉子户。

数据透明化也是重要条件之一,所有实验记录都必须向中国航天局报备。虽然美方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像是被装了监控,但中方的理由十分充分。2020年,某国曾擅自将嫦娥五号样本用于未申报的辐射实验,导致样本受到污染。因此,这样的规定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月球样本。



最重要的一条是第四条,即如果样本丢失,必须立即报警并通知中国,并在24小时内提交事故报告。这充分体现了样本的重要性。毕竟,美国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由于月壤样本的稀缺性,地下交易早已不是秘密。2024年,国际刑警组织破获了一起走私案,缴获的所谓“月尘”后来被证实是掺杂了火山灰的水泥粉。而在黑市上,真正的嫦娥五号样本价格高得惊人,每克叫价500万美元,相当于黄金的800倍。



中国对样本的严格管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黑市交易的猖獗。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发生,中国在条款中加入了“禁止第三方使用”的规定。

月壤的价值远不止于科学研究。随着各国积极推进月球基地建设,月壤中的氦-3元素被视为核聚变燃料的最佳选择。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曾形象地比喻称,现在的月壤争夺就像19世纪的石油勘探,谁能先到一步,谁就能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的焦虑显而易见。2025年,NASA紧急启动了“月球前沿计划”,声称要在2030年前采集到月背样本。但业内人士心知肚明,等到美国的探测器抵达月背时,中国可能已经在建设第三个月球实验室了。

当纽约州立大学的实验室终于点亮分析月壤的仪器时,人类离揭开月球诞生之谜又近了一步。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借土风波”,暴露了科学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中国通过四个条件确立了规则,而美国则在《沃尔夫条款》的束缚下艰难前行。或许有一天,当月球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前哨站时,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当美国高校终于拿到月壤样本时,这场博弈还远未结束。中国通过四个条款明确了合作的底线,而《沃尔夫条款》依旧像幽灵一样阻碍着更深层次的技术交流。



不过,历史总是充满轮回。50年前,美国慷慨分享阿波罗样本,推动了全球探月热潮。50年后,角色互换的故事提醒我们,科学进步从来都不是零和游戏。或许某一天,当《沃尔夫条款》成为历史课本上的注脚时,人类才能真正读懂月背土壤讲述的宇宙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