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胶州路,毗邻繁华的静安寺商圈,却展现出独特的包容性,在这里,精致与前卫、烟火气和生命力相互交融。《新闻透视》点亮小店经济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进胶州路上的一家意大利街头美食店,看看意大利主厨穆飞力,如何在上海,实现他的创业梦想。


春日午后,胶州路上的这家意大利餐厅坐得满满当当。鲜亮的橙色门头,让餐厅成为胶州路各式小店中格外亮眼的“地标”。

临街店外,女孩惬意道:“这种天气就该坐在街边吃冰淇淋!”

一位意大利食客也在临窗位沉醉。“就像回到意大利老家!”这份跨越山海的乡愁慰藉,源自店主十年中国情结的落地生根。


“1984年那个高中礼堂,中国芭蕾舞者的足尖划亮了我的人生轨迹。”意大利人穆飞力回忆。这个自少年时代痴迷东方文化的“中国通”,在沪漂泊十年后,他与妻子王艳华决定以美食续写情缘。可当梦想照进50平米老弄堂店面,注册流程卡壳、食安规范困惑等现实难题接踵而至。


“光是跨区注册导致的流程错位,就让我们白白耗掉时间和金钱。”王艳华想起静安寺街道经发中心上门服务仍觉暖心。工作人员孙映雪带着政策驻点指导,讲解了营业执照变更的流程和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细节,从而降低风险和节省了资金,提升了店家的资金周转和利润。静安寺市场监管所营商服务专员罗颖以“线上预审+线下勘验”和“保障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店一策的方案”,破解后厨布局难题。


冷清的营业额给热情浇了盆冷水,穆飞力带来的地道意大利美食,一开始在老弄堂里却有些水土不服。街道邀请他来参与社区活动,让阿姨爷叔们当面给点接地气的建议。“阿拉上海宁欢喜汤汤水水。”阿姨爷叔们的直白建议,催生了春日限定牛肚汤。

如今,这家去年开出的小店,已经走上了正轨,拥有了一批“回头客”。穆飞力准备乘胜追击,在今年下半年再开出第二家店,如今刚开始装修,穆飞力已经脑补了新店未来的美好图景。


不只是穆飞力的小店,包括胶州路在内,愚园路、巨富长地区,都是南京西路后街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街小店是社区活力的基础,要守住高大上的商圈背后的烟火气,对于街道工作人员们来说,“逛街”是他们的日常,随时解决问题更是必备技能。“街道就像有个隐形服务队,总能在我们需要时出现。”沪西老弄堂面馆负责人纪前仲感慨。


静安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俞海华表示:静安寺街道将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减少市场准入壁垒、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并邀请辖区中小企业参与活动,协同推进商圈发展。


目前,整个街区已经有数十家小微商户,从街道的财税规划、品牌升级等服务中受益,各具特色的小店们,正与街区一起,共荣共生。

王艳华感慨:树叶长出了新芽,花都开了。外面坐满顾客的时候,觉得春天真的来了。

不仅是穆飞力,其实一直以来,在上海开店的外国友人比比皆是,这也是城市国际化进程、经济活力与文化交融的缩影,静安作为上海的核心商业区,通过政策支持与精细化管理,为小店经济提供了理想的生长土壤,这种跨文化餐饮体验不仅满足了本地消费者对多元生活方式的需求,也通过美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看看新闻记者: 刘逸然

编辑: 朱玲敏,张予洋

责编: 李吟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