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爱情有时是命运的安排,有时是精心的谋划。对于陈明远来说,他与那个安静坐在教室角落的越南女孩相遇,只是生命中一个平常的春日。他不知道,这个拥有明亮眼睛、柔和声线的异国女子,会在五年后带他走向一段超越国界的秘密之旅,推开一扇改变一切的门。



01

二零零五年的春天,北京城的花开得格外热烈。

陈明远站在经济系的讲台上,目光扫过教室里的学生。他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三十岁,刚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归来。他教授的“全球化与经济发展”选修课,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前来听讲。

“东亚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陈明远的声音平稳有力。

教室右侧角落里,一个戴着细框眼镜的女生举起了手。她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张扬,安静得像一潭深水。

“阮同学,你有什么问题?”陈明远记得她的名字,这位越南留学生在开学时自我介绍过。

“陈教授,我想请教一下关于越南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她的中文带着轻微的口音,说得很慢,像是在仔细选择每一个词语。“越南的'革新开放'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很多相似之处,可是结果却有差异...”

她的问题切中要害,分析角度独特。陈明远惊讶地发现,这位留学生对东南亚经济有着深入的理解。

课后,阮玉兰主动留下来继续讨论。她说起越南的市场化进程,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

“你对这个领域很了解。”陈明远评价道。



“我父亲是个中学校长,他教育我要多了解国家发展。”阮玉兰微笑着说,“很荣幸能听您的课,您对东亚经济模式的分析很有启发性。”

陈明远看着面前这个穿着朴素的女孩,她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明亮而有神。不同于其他女生的花枝招展,她身上有一种内敛而坚韧的气质。

“我正在做一个关于东南亚经济转型的研究项目,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来参与。”陈明远脱口而出,随即有些懊悔,他不该对一个学生过于热情。

“那太好了!”阮玉兰的眼睛亮了起来,“我很愿意参与这个项目。”

就这样,他们的故事开始了。

02

学期结束后,陈明远的研究项目正式启动。阮玉兰成为了项目组最勤奋的成员。

初夏的一个傍晚,陈明远在学校附近的越南餐厅看到了忙碌的阮玉兰。她穿着餐厅的制服,在桌子间穿梭。

“玉兰?你在这里工作?”

看到陈明远,阮玉兰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陈教授...我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您。”

“你不必这么拘束,叫我明远就好。”陈明远坐下来,点了一碗河粉。

阮玉兰解释说她是靠奖学金来中国留学的,但额度有限,所以课余时间来餐厅打工贴补生活费。

那天,陈明远第一次知道了她的故事。她来自越南北部的一个小镇,家境不富裕,父亲是中学校长,母亲是家庭主妇,还有一个小她五岁的弟弟。她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来中国留学的机会。

从那以后,陈明远经常去那家餐厅。他喜欢坐在角落里,一边吃河粉,一边看玉兰忙碌的身影。

“你每次都点同样的东西。”有一天,玉兰忍不住说。

“因为我想找到一种熟悉的感觉。”陈明远笑了笑。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这种熟悉感来自于看到她。

暑假期间,玉兰没有回国。她说机票太贵,与其花钱回去,不如留在北京多赚些钱。陈明远邀请她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带她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

在故宫游览的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共撑一把伞,在雨中奔跑。不小心踩到水坑,玉兰扭伤了脚踝。陈明远二话不说,蹲下身背起了她。

“教授,不用这样...”玉兰的声音里带着羞涩。

“我说过,叫我明远。”他的声音里带着某种她从未听过的温柔。

雨水顺着他们的发梢滴落,陈明远能感受到背上女孩的心跳。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仅仅将她视为一个学生了。

九月开学后,陈明远在校园小路上遇到了玉兰。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阳光洒在她的肩膀上,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轮廓。

“玉兰,我想和你谈谈。”陈明远的声音有些发紧。

他们在湖边的长椅上坐下,陈明远直视着她的眼睛:“这个夏天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对你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师生关系。”

玉兰低下头,长发遮住了脸庞。“我也是...”她的声音几乎听不见。

“可是,”陈明远深吸一口气,“学校有规定,师生恋是不被允许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有年龄差距,有文化背景的不同...”

“那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在一起?”玉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不,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决定在一起,将面临很多困难。我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面对这些困难?”

玉兰没有立即回答。她看着湖面泛起的涟漪,思绪似乎飘到了远方。

“在我的国家,女孩子一般不会主动表达感情。”她轻声说,“但是在中国这几年,我学会了勇敢一些。明远,我愿意和你一起面对。”

当她叫出他的名字时,陈明远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不过,他们的决定很快遭遇了阻力。学校里有人开始议论这对跨国情侣,有人说玉兰是为了留在中国才接近陈明远,也有人说陈明远是利用职务之便追求外国学生。

更令陈明远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前女友林月华从英国回来,也在同一所大学任教。林月华出身名门,父亲是部级干部,条件优越,本人也拥有不错的学术背景。她回国后多次暗示想要与陈明远复合。

“明远,我们分手是个错误。”一次偶遇后,林月华直截了当地说,“我父亲现在在教育部,他很欣赏你的才华,可以帮你获得更好的职位。”

面对林月华的示好,陈明远感到压力。他的父母也明确表示,希望他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中国女孩,而不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外国学生。

“儿子,你考虑清楚了吗?”陈父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说,“国际婚姻很复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将来孩子的国籍问题...这些都不是小事。”

陈明远感到迷茫。一天深夜,他去图书馆取资料,无意中看到了熬夜工作的玉兰。她正在翻译一份越南文献,桌上摊满了字典和笔记本。



“你在干什么?”陈明远惊讶地问。

“这些是越南的经济数据和政策文件,我想它们对你的研究有帮助。”玉兰揉了揉疲惫的眼睛,“我知道你的论文下周就要交了,所以想赶快翻译完。”

陈明远看着她因熬夜而憔悴的脸庞,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感动和决心。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感情。

第二天,他向学校申请调整教学任务,不再担任玉兰的直接导师,同时公开了与玉兰的恋情。他对父母说:“这是我认真考虑后的决定,希望你们能尊重。”

03

二零零五年冬天,北京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

陈明远把玉兰带到学校后山的亭子里,那里白雪皑皑,宁静美丽。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单膝跪地。

“阮玉兰,你愿意嫁给我吗?”他用蹩脚的越南语说道。

这句话他练习了整整一个月,为的就是这一刻能看到玉兰惊喜的表情。

玉兰捂住嘴,眼泪夺眶而出。“愿意,我愿意。”她点头如捣蒜,激动地抱住了陈明远。

订婚后,第一个难关是见家长。陈明远带着玉兰回家,父母的脸色并不好看。

餐桌上,陈父故意用中国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刁难玉兰。“你知道'负荆请罪'的典故吗?”陈父问道。

玉兰不慌不忙,用流利的中文回答:“这个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宽容精神和知错就改的品格。”

陈父愣住了,没想到这个越南姑娘对中国历史如此了解。

饭后,玉兰主动帮助陈母收拾厨房,还烹制了几道融合中越风味的点心。陈母尝了一口,赞不绝口:“这孩子手艺不错,人也懂礼貌。”

临走时,陈父悄悄对儿子说:“这姑娘还行,比我想象的要好。”

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祝福,但陈明远知道,父母的态度已经软化了。

婚礼定在年底,简单而温馨。由于签证和经济原因,玉兰的父母无法来中国参加婚礼,只有她的弟弟阮青山代表家人出席。

青山是个活泼开朗的大男孩,刚满十八岁,对中国充满好奇。“姐夫,你要好好对我姐姐,不然我们全家都不放过你!”他半开玩笑地说。

令陈明远意外的是,他的导师吴教授亲自来到婚礼现场祝福。“明远,你做出了勇敢的选择,祝你们幸福。”吴教授拍着他的肩膀说。

婚礼结束后,陈明远和玉兰搬进了学校附近的一套小公寓。新婚之夜,两人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星空。

“我很遗憾你的父母没能来。”陈明远说。

玉兰靠在他的肩膀上,轻声说:“总有一天,我会带你回去见他们的。到时候,你一定会大吃一惊。”

陈明远笑了笑,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他不知道,五年后,这句话会以一种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方式成真。



04

时光匆匆,转眼间陈明远和玉兰已经结婚三年。

刚开始的婚姻生活并不容易。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生活习惯的不同,都成为他们需要面对的挑战。玉兰有时会因为不理解中国的人情世故而感到挫折,陈明远则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解释和包容。

“为什么过年要给长辈红包?”玉兰困惑地问。

“这是一种尊重和祝福的表示。”陈明远耐心解释。

“可是在我们国家,长辈会给晚辈红包,表示祝福和关爱。”

类似的文化差异不断出现,但他们都在努力适应彼此。玉兰学会了做中国菜,学习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陈明远也开始了解越南文化,学习越南语,甚至尝试做越南春卷。

二零零七年,玉兰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她婉拒了导师继续攻读博士的建议,选择在一家中越合资公司工作,成为跨境贸易顾问。凭借着对两国文化和语言的了解,她很快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陈明远的学术生涯也蒸蒸日上。他关于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引起学界关注,被提名为教授。有了一定的收入和地位后,陈父对这段婚姻的态度也从勉强接受变成了欣赏认同。

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越文化交流活动需要双语人才,玉兰成为抢手的翻译和文化顾问。她的事业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让陈明远感到无比骄傲。

他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周末时,两人会一起逛超市、看电影、在家做饭。平凡而充实的日子里,他们的爱情越发深厚。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陈明远渐渐发现,玉兰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日渐强烈。她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电脑屏幕和家人视频,故作轻松地聊着家乡的变化。挂断电话后,她有时会默默落泪。

四年来,玉兰只回过越南两次,每次都只待很短时间就匆匆返回。陈明远曾经提出要和她一起回越南,但玉兰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



“爸爸妈妈生活的地方条件很简陋,你去了会不习惯的。”她这样解释。

陈明远尊重妻子的决定,没有过多询问。但他注意到,每次提到带他回越南的话题,玉兰都会变得有些紧张。

二零零九年,正值他们结婚四周年纪念日,陈明远决定给玉兰一个惊喜。

“玉兰,明年我们的结婚五周年,我想和你一起回越南探亲。”他郑重地说。

玉兰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她先是一愣,接着眼睛亮了起来,随后又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真的吗?可是...你确定要去吗?”她犹豫地问。

“当然,我想见见我的岳父岳母,了解你生长的地方。”陈明远握住她的手,“这几年你为了适应中国的生活付出了那么多,现在该是我去了解你的国家和文化的时候了。”

听到这些话,玉兰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她紧紧抱住陈明远:“谢谢你,谢谢你愿意陪我回家。”

就这样,他们决定在结婚五周年时一起回越南。

05

二零一零年春天,陈明远和玉兰开始筹备回越南的行程。玉兰变得异常忙碌,她频繁与家人联系,有时通话结束后表情复杂。

“你父母知道我们要回去了吗?他们有什么反应?”陈明远问道。

“他们很高兴,特别是妈妈,她说要准备很多我小时候爱吃的食物。”玉兰笑着说,但眼神有些闪烁。

临行前两周,玉兰突然提出一个让陈明远意外的要求。

“明远,我想先回越南准备一下,你一周后再来,可以吗?”

“为什么?我们不是可以一起去吗?”陈明远感到疑惑。

玉兰解释说,她想帮父母打扫房子,准备一些东西,让陈明远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家在小镇上,条件比不上北京,我怕你一下子不适应。”

这个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出于对妻子的信任,陈明远同意了她的安排。

出发前夜,玉兰反复叮嘱陈明远带些什么礼物给家人,如何从河内到她家乡的小镇。

“记住,到了河内机场后,我的闺蜜秋会来接你。她会带你坐长途汽车到我家乡。”

陈明远点点头:“放心吧,我会按照你说的做。”

第二天,送别妻子后,陈明远回到家中,发现玉兰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她再次详细描述了如何到达她家乡的路线,并写道:“亲爱的,对不起,有些事情我一直没有告诉你。但当你到达我家时,一切都会明白的。无论发生什么,请记住,我爱你。”

这封信让陈明远心中升起一丝不安。什么事是玉兰一直没有告诉他的?为什么她要道歉?他尝试给玉兰打电话,但是没有人接听。

一周后,陈明远按计划飞往越南。在河内国际机场,阮氏秋已经等候多时。秋是玉兰的大学同学,中文流利,现在在一家旅行社工作。

“陈教授,欢迎来到越南。”秋热情地握住他的手,“玉兰已经在家里等您了。”

两人乘坐长途汽车前往玉兰的家乡。旅途中,秋给陈明远介绍沿途的风景和越南的风土人情。但他注意到,每当他问起关于玉兰家庭的事情,秋都会变得有些支吾。

“秋,玉兰的家庭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陈明远直截了当地问。

秋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玉兰的家庭...确实比较特别。但具体是什么特别,她应该亲自告诉你。”

这个回答让陈明远更加困惑了。他开始回想这五年来的点点滴滴:玉兰很少提及家人的具体情况,结婚时她父母没有出席,她回越南的次数寥寥无几...这些异常之处以前被他忽略了,现在却像拼图一样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经过六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一个依山傍水的宁静小镇。与陈明远想象中贫穷落后的景象不同,这里虽然朴素,但整洁有序,甚至有几分诗意。



秋带着他穿过几条石板小路,来到一座略显老旧但保养良好的两层小楼前。门口停着一辆相当新的日本轿车,这在当地算是豪车了。

“到了,这就是玉兰的家。”秋按响了门铃。

陈明远的心跳加速,他即将见到妻子的父母,这让他既期待又紧张。

门开了,玉兰站在门口,明媚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照亮了陈明远的心。她穿着一件传统的越南服装,显得格外美丽。

“明远,你终于来了!”玉兰扑进他的怀里。

陈明远紧紧抱住妻子,心中的不安稍稍缓解。玉兰牵着他的手,走进屋内。

就在这时,陈明远站在客厅门口,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客厅里坐着一对中年夫妇,应该是玉兰的父母。还有一个年轻男子,大概是玉兰的弟弟阮青山。这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但令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客厅里还站着几位身着制服的人,他们向玉兰的父亲敬礼,称呼他为“阮上校”。

陈明远呆住了。这是什么情况?难道玉兰的父亲不是中学校长,而是军人?

当他被领到餐厅时,墙上挂着的照片让他更加震惊。照片中,年轻时的阮父身着军装,站在胡志明身旁。阮父不仅是军人,而且看起来还是位相当重要的人物!

玉兰看到丈夫惊讶的表情,轻轻握住他的手:“明远,我有很多事情要告诉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