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廊镇伙山村,农民画社内,92岁的王秉秀奶奶正用布满皱纹的手涂抹油彩,画布上是她心中家乡的花鸟山水构成的春天,鲜艳夺目,生机勃勃。

画社的另外几位成员坐在一旁,在各自画架前静静描摹着,共执画笔的场景,勾勒出乡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脉络……

自2012年上海艺术家沈见华在此创立画社并教授本地人绘画以来,包括王秉秀在内、平均年龄60多岁10余位白族妇女,创造出了“农民艺术奇迹”,更让大理乡村文化以现代艺术的形式走向全国各地。

01

生活入画 泥土中生长的艺术

在双廊农民画社,没有高深的技法课,只有对生活的描绘与再现。

“我们没有读过几年书,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怕学不会,沈老师告诉我们,就画我们熟悉的东西。”王秉秀奶奶这样说。


于是,在她们的画中,双廊望山傍海的山水风光、接本主时的热闹场景、在洱海泛舟捕鱼的生活记忆、代代传递下来的奇闻轶事……被一一呈现了出来。婚丧嫁娶、柴米油盐、花鸟虫鱼,在奶奶们的画笔下,艺术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星空,而是屋檐下的一缕炊烟。




“小双娘”赵新莲介绍说,她画中的配色也是来源于年轻时候就擅长做的刺绣,刺绣时候如何搭配颜色,画中便怎么去调和。以曾经划船时划起的水花为天然画稿,把色彩意境揉进熟悉的传统白族纹样中……在这里,捏泥塑、剪窗花、纺麻线这些农闲手艺,都成了艺术创作的基石。对她们而言,艺术不在天上,在烧火做饭、穿针引线的日子里。

02

好春不晚热爱绘出人生新程

14年前,“老外婆”王秉秀还是靠低保生活的贫困老人,当时78岁的她迈出了改变命运的一步,勇敢拿起画笔,画出了她曾经的人生经历,也画出了她亲自开启的新未来。

后来,像王秉秀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农民画社集结了10多位50至90多岁的社员,成为了一个“高龄”的宝藏画社团,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约束,突破着自我的边界,从农民跨界为艺术者,开启了人生新的春天。


从最开始因为生计问题寻找出路,到如今因为热爱而坚持常提画笔,奶奶们在日积月累的作画中,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有空就会画一下,已经成为习惯了,画着画就会感到开心”,赵新莲边涂抹着新画边说。

2023年才加入画社的李艳丽也是如此,平日里,她是高中课堂上的语文教师,空闲休息的时候,她则是潜心学画的艺术爱好者。“我老家就是双廊的,家里面我阿爸和大伯都喜欢画画,也可能是从小就受到他们的熏陶,听说我们双廊有这样的画社的时候,我就也想来学习,下决心后就来了。”从没有一丁点儿绘画功底到能画出参加画展的作品,从高中语文老师到画社成员,她也在人生半路上勇敢划出“斜杠”,一笔一画中画出了她的热爱。


03

代际共舞乡村艺术星火燎原

十多年中,白族奶奶们不止开启了自己人生新的春天,也让整个农民画社成为了助力乡村蜕变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源于对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采访中,王秉秀看着自己的画,慢慢讲述着每一朵花的故事,“我也爱讲故事,年轻人来看我,如果有问,我都会将给他们听,希望能帮上他们,也想把记忆中的这些故事留到画中、传递出去,我92岁了,总要留下些什么”。当民俗记忆为画作注入魂灵,乡土观察构建起美学根基,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镇、衰老与新生,便在油彩交融中共鸣。


如今,艺术双廊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来访,地处伙山村的画社作为其中重要部分,衍生出“鸡窝咖啡馆”“双廊白族老奶奶”“农民画社”等IP,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动周边农家乐、土特产销售增长。“我们去过上海、深圳这些地方办画展,感谢沈老师他们,让我们能走出去到这么多地方。”在奶奶们走出家乡看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看见了大理乡村的诗意与力量。

“收藏画作不只是会有收益,对大理的传播也会起到作用。这种传播不只是通过画,还有很多人会通过画,来讲艺术、讲奶奶们的故事、讲大理的故事,这种传播是更广的,可能比收藏一幅画的意义更大。”沈见华说。


当奶奶们坐在春景里绘画时,会发现,她们才是真正的春天。她们用一幅幅画诉说着,任何时候开始的春天,都不算晚。而在这些绘笔下绽放的“春天”,最终汇成一幅跨越代际、联结城乡的文化共生图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记者:武文雯 杨文艳

编辑:杨润婷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