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北京,藏着数不尽的教育和文化宝藏。不少区域及学校因地制宜,用好在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资源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
五一小长假,本报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学生们化身家乡“文旅推介官”,为家乡代言,用青春力量感知家乡文化,讲述家乡故事。首期,让我们跟随海淀区、平谷区的小小“文旅推介官”,一起云游北京、读懂北京吧!
海淀区
新生力量别样传播古都文化
“站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可以想象当年皇家贵族泛舟游玩的盛况;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之上,可以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登上香山的香炉峰俯瞰北京城,可以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肖家河分校学生王可心
在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举办的“三山五园潮玩创意节”上,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肖家河分校六(2)班学生王可心倾情讲解“三山五园”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在王可心看来,“三山五园”巧妙地将山水、建筑、植物融为一体,饱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张文化“金名片”,海淀区在遗址保护、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24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
启动综合课程群、编写教育实践手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海淀区教育系统充分发挥这张文化“金名片”的教育作用,自2013年以来,先后开发了“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探索海淀”等多门特色课程,从区、校两个层面对青少年进行乡土乡情教育。截至目前,海淀区已有百余所学校的40余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到“三山五园”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中来,为传承历史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三山五园小导游”推荐打卡点:
(香山)
(颐和园)
(圆明园)
平谷区
桃林深处走出“科技桃”讲解员
“平谷桃乡正上演着现代农业的‘科技魔方’,荷兰矮化密植技术让大桃品种得到优化,无人机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果树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测。平谷与荷兰公司合作选育推广的‘魔星’等高价值品种,丰富了市场供给。”
——平谷区马坊中心小学学生郝奕凯
近日,在平谷区第二十七届国际桃花节开幕式上,一场特殊的“教育﹢文旅”融合实践惊艳亮相。来自平谷全区18所中小学的千名学生以百米长卷为载体,挥毫书写《新桃花源记》,将乡土情怀融入笔墨之间,为家乡文旅助力。
“看呀!我的字在桃树下‘开花’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张子怡兴奋地展示着作品,宣纸上墨痕与花瓣相映成趣。“我希望用这些字,让家乡的桃花更美,吸引更多游客来赏桃品桃。”在平谷,这样的融合实践已成常态。平谷区马坊中心小学的学生张若涵在手拉手交流活动中化身“科技桃”讲解员,向大家介绍平谷区在农业中关村的建设中,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桃农业,通过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深度合作,种出绿色无农害的“科技桃”;学生李一凡和陈蕊则化身为“桃花节推荐官”,向大家介绍着家乡平谷举办的桃花节。
据了解,平谷区依托“书法之乡”和桃花节的资源优势,着力开展特色教育,打通教育与文旅部门的资源协同共享渠道。近期,多条平谷研学线路发布,涵盖农业科技、劳动实践、红色文化等主题,串联起平谷文教产业园、农业生态园、红色纪念馆、乡村艺术社区、水上运动场所等,融入地质科普、非遗文化、农耕体验、水上运动等极具特色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山水之间收获知识、启迪智慧。
“桃花文化小使者”推荐打卡点:
(平谷万亩桃花海)
(西凡各庄科技小院)
(平谷金海湖风景区)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赵艳国 韩冲
图片来源:各景区微信公众号
编辑:韩冲
校对:苏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