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位于我国中部,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西南大后方的门户,并且周围县市都是产粮区。在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为了夺取这一战略要地,从1939年9月至1944年5月,共向长沙发动了四次进攻。

日军企图控制长沙,主要目的是想威胁四川和贵州等大后方,削弱中国的抗日力量。如果日军占领了长沙,可获得粮食补给,这样就能保障其军队的运作,因此才会投入重兵发动数次大规模的进攻。中国抗日军民为了保卫长沙,也调集了大量兵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前三次中国军队以数量优势弥补武器劣势,但第四次长沙保卫战日军首次在兵力上反超。



第一次长沙保卫战的时间是1939年9月,日军参战兵力为第11军,该部下辖4个师团及1个支队,再加上陆航、辎重等部队,日军总兵力约10万人。参战的中国军队共有16个军,下辖30个师,约24万人。

此战中国军队兵力为日军的两倍多,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首次成功击退日军的进攻。



1941年9月,日军向长沙发动了第二次进攻,参战部队为第3、4、6、40师团,另外,还有一些加强的炮兵、工兵等,总兵力为12万人。中国军队组织了近40个师级单位,约30万人,但没有阻挡住日军的攻势,9月29日长沙陷落。

日军虽然占领长沙,但武器装备耗损严重,后勤保障困难无力再战,只好于10月1日退出了长沙。

1941年12月,日军出动第3、6、40师团及独立第9混成旅团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卷土重来,日军兵力约12万人。中国军队共有13个军约30万人参战,这次给予敌人以重创,共击毙日军33900多人,击伤23000余人。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歼敌56000多人,为抗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使日军在较长的时间内没有进攻长沙。



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企图将侵华日军各部分贯通起来,于1944年4月出兵51万人发动豫湘桂战役。5月日军进攻长沙,这次参战兵力有9个师团,加上航空兵和加强火力的炮兵,总共约36万人。而中国军队的一部分精锐部队被抽调支援缅甸战场,因此保卫长沙的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只有30万人,并且武器装备也没法跟敌人相提并论。日军装备好、兵力占优,于6月18日攻陷了长沙。



四次长沙保卫战,中国累计参战军队约110多万人,日军兵力超过70万人。抗日军民面对强敌,只能依赖数量抵消日军的装备优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