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公映前,《人生开门红》就开启大规模点映。
4月26号,我跑完半马,就买了《人生开门红》的票。
总体观感,它基本完成了喜剧电影逗人发笑的目的。如果只是想放松一下心情、感受一两个小时的快乐,《人生开门红》是可以一看的。
“您的父亲被人一‘啵’带走了”,是片中一个相对出色的谐音梗。
两个小贩互相吹牛,其中一人声称自己是某位大网红的情侣,并打赌称:若这是真的,对方就得喊他“爹”。结果大网红突然出现并当众亲吻了这位小贩,两人随即离开。旁观者调侃另一位小贩:“你的父亲被一‘啵’带走了!”
这里的“啵”既是接吻的拟声词,又与“波”(如一波流量、突发事件)谐音,暗喻网络时代荒诞的成名逻辑——一个吻即可引发流量爆炸,甚至颠覆人际关系。
被大网红亲吻的烤肠小贩,从此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谐音梗本身不是喜剧创作的原罪,频繁使用且套路化才是原罪。《人生开门红》频繁使用谐音梗,让人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比如,于嘉佳被泼了一身水后说:“师哥,我失身了。”这里利用“湿身”与“失身”的谐音,但显得很无趣。
如果于嘉佳是一个有操守的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为虎作伥,那么用“湿身即失身”的谐音梗反而会有讽刺力度。但由于他本身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谐音反而显得粗糙、廉价。类似这样的谐音梗太多,实在令人疲惫。
同样是谐音,《西游降魔篇》中的处理就更高明。“段小姐”的“段”是“断”的谐音,象征她是唐僧修行路上必须斩断的情感羁绊。她代表“断欲化身”,以爱成全对方,也促成唐僧最终的顿悟与出离。她不是“段氏”,而是“断情”的象征。
从剧本的创作思路看,《人生开门红》将讽刺的矛头对准了秦天龙为代表的工具理性主义者,同时讴歌了周大江为代表的价值理性主义者。
这两个概念来自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简单说,工具理性可理解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价值理性则是“为守信念不计后果”。
片中,周大江和小海沫宁愿做坚守信念的穷人,也不愿成为秦天龙那样的资本家。这种将工具理性完全视为邪恶、将价值理性奉为绝对美德的二元论,注定使《人生开门红》难称一部优质喜剧电影。
易小星主导的喜剧电影常有不错的票房,但口碑却一直平平。或许他会说:“让观众笑起来就是王道,口碑于我如浮云。”
然而,如果口碑更好,或许能带来更多观众。就目前而言,易小星的作品仍难以与开心麻花的喜剧形成对等竞争。开心麻花打造了《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抓娃娃》等爆款;而易小星虽然更早涉足电影圈,影响力却始终不如后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喜剧审美略逊一筹。
谐音梗可以用,但滥用谐音梗来搞笑,不是一种成熟的喜剧方法论。
易小星电影就是这样的存在,口碑不算好,但能有爆款。
4亿的《沐浴之王》到10亿加的《人生路不熟》,易小星找到了将国外喜剧本土化的创作捷径。
事实上,这种创作捷径,也是国内很多喜剧导演屡试不爽的方法。可惜这一次,《人生开门红》恐怕很难成为爆款了。
目前AI对其票房预测是1.2亿。
从行业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确实正在“变天”。
《人生开门红》不仅无法成为第二部《人生路不熟》,甚至连去年五一档的《末路狂花钱》都比不过。
用票房数据说话:
《末路狂花钱》前三天票房分别是:8657万、8709万、8462万;
《人生开门红》前三天票房则为:1890万、1479万、1269万。
公映三天加上大规模点映,《人生开门红》的总票房勉强过了5000万,而《末路狂花钱》首日票房就已达8600万。
去年五一档前三天票房成绩为:4.12亿、3.43亿、3.10亿;
今年同期则只有:1.85亿、1.75亿、1.56亿。
这透露出一个危险信号: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可能会比2024年更差。
2024年总票房不到430亿。
按照陈思诚的说法,480亿是年总票房的生存红线。高于这个数据,全国约70%的影院才能维持运营,否则将迎来倒闭潮。据《娱乐资本论》统计,仅2月末至3月初的半个月内,就有至少15家影院发布闭店公告。
《哪吒2》让人看见了国产电影的票房潜力,然而,99.9%的电影都成不了《哪吒2》。
本以为春节档之后,以《白雪公主》《编号17》《疾速追杀4》为代表的好莱坞大片能为内地院线带来小阳春,结果悉数扑街。
清明档同样令人失望,总票房3.5亿,创下十年最差纪录。
春节档后的电影票房差到什么地步呢?冯小刚执导的《向·阳花》是春节档结束后唯一一部票房过2亿的新片。
对于这个成绩,我不知道冯小刚是什么心情。他本来是中国电影的爆款制造机,现在新片也只能卖到2亿。然而,2亿的成绩,已经秒杀99%的新片了。
话说回来 ,本以为五一档能力挽狂澜,结果前三天总票房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
观众越来越不爱进电影院是事实,新片对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低,才是真相。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电影积攒的经验值和方法论,似乎已经无法吸引观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