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心

在芊绵岁月中

慢慢欣赏

在美好世界里

2025年期号

16


如果你年轻英俊,即将升任要职,迎娶未婚妻,却在婚礼当天惨遭陷害,枉受牢狱之灾。待经历九死一生,终于从牢里逃了出来,可仇人们早已今非昔比,个个非富即贵。

你要怎么办?

《基督山伯爵》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主角复仇的起因是被诬告陷害导致受侵害,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

在社会生活中,当个体受到非法侵害时,总希望侵害者得到相应的惩罚。恶有恶报,这是被社会普遍认同的朴素生活信念,也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具体表现。从这点看,基督山伯爵的复仇本无可厚非。但是,类似这种以个人为主导的惩戒,依赖个人能力素质,执行尺度随意,主观色彩强烈,本质上是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之间的博弈,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背道而驰。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设定于19世纪法国“百日王朝”时期,那时的法国已经有了《刑法》《民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典,设置了相应的司法机构,基督山伯爵没有选择通过法律手段“复仇”,或者说是维权,是他不相信法律和正义吗?

不是。

书中的《锤刑》一章给出了答案:“死或许是一种刑罚,但不等于赎罪。”

他相信法律惩治犯罪的能力,但认为法律惩罚的力度不够。基于这种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心理,他要加大砝码,不借助公权力,自行审判罪犯。自行惩戒属于个人行为,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这种做法侧重“人治”:更突出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依赖于人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复仇”已被列为非法。

虽然基督山伯爵的复仇故事广为人知,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参考性。基督山伯爵可以华丽复仇,得益于他智慧的头脑、巨额的财富、显赫的地位等等。普通人要同时掌握这么多顶级资源可谓难如登天,如若效仿基督山伯爵的做法,一方面是门槛极高,成本巨大,另一方面是自行惩戒时,会陷入既是原告,又是法官和刽子手的矛盾境地,很难实行,且容易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甚至会因为惩罚对方使自己也触犯法律,遭到反噬。此外,结果不可控,可能会伤及无辜。

纵观基督山伯爵的复仇,实际上是谁掌握了更多的权力、金钱、地位,谁就更有话语权。复仇也好,审判也罢,胜利的天平都倾斜于社会资源更丰富的一方。正义将变成一场赤裸裸的权力游戏,并无情地将普通人拒之门外。

这也引发了我的现实思考:普通人,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如何让侵害者受到惩罚,伸张公平正义?

法律,只有法律,契合大众惩恶扬善的价值观,是人人都应拿起的武器。

我们现在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基督山伯爵的复仇,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基督山伯爵生活的时期专制暴政,贪官污吏横行,法治思想缺位。他的复仇是对人治社会的无情嘲讽,也是对构建法治社会的迫切渴望。如果没有法律,仅凭个人能力惩治罪恶,会有多少无辜的受害者无处伸冤,又有几人能够独善其身。那时,整个社会将陷入黑暗的深渊。

法治才是国家治理的最优解。

法律,才是保护人们最坚强的盾牌。

法律之神圣在于,法律之光普照,不论富饶或贫瘠;法律之声聆听,不论辞藻华丽或匮乏;法律之剑捍卫,不论显赫或低微。一想到法律将是很多人维护权利的唯一选择,便深感法的分量力重千钧,亦觉得手执法律之剑,一身检察蓝的公诉人也同样神圣。“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从“灋”到“法”,改变的是笔画,不变的是象征“法像水一样”的公平公正。那高悬于检察服务大厅大写的“灋”字苍劲有力,跨越时间的洪流,传递着法律的威严,无声的警示着:法,不容亵渎。

执法必严,执法如山,执法为民,是构建新时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法律得以维护正义的有力保证,也是法律赋予检察人的神圣使命。


(作者:张丹丹,六安市霍山县人民检察院干警 )

第8712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丨吴荧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qlwy2025@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