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青年编辑记者全媒体报道水平,不久前, 人民日报社80名业务骨干参加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华东、华中区)‌。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 际, 人民日报研究微信公众号跟进采访了培训班6位青年学员,围绕青年编辑记者如何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贡献青春力量,畅谈认识体会。

裴苒迪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编辑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业态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新内容抢夺用户的注意力。平时我从事媒体发展战略研究,在持续关注时事热点、观察行业动态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着主流媒体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也亲眼见证着人民日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进程。

为进一步克服“本领恐慌”、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工作要求,我参加了此次媒体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颇受启发,收获满满。在课堂上,授课嘉宾介绍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融媒创新案例让我大开眼界;在试飞基地,我体验了多款无人机的飞行和拍摄操作,初步掌握了一门新技能;在融媒体产品创作环节,我和团队成员用一组生动活泼的短视频对传统捕鱼方式“拉山网”进行了体验式报道,关注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如何焕发新生机。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充分用好在这次培训中学到的融媒体技能,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杨彦帆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记者


(图中右为 杨彦帆)

面对“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张答卷,青年记者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新变化,运用智能技术提升主流内容的传播效能。不仅要学会更好地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还要有“互联网思维”的转变。选题适合哪种形式和风格的融媒体传播?用户更关注哪些内容?AI能帮到我们什么?在制作融媒体产品之前,得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融媒体产品可能多样,但不变的是,记者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挖掘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只有“鲜”和“活”的内容,才能真正吸引读者。

“敢”字为先、“干”字当头、“新”字为要。培训期间,我们还来到福建省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学习,谷文昌书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令人动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作为新闻工作者,也应当具备实干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根于人民群众及其火热生活的深厚土壤之中。

王 者 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记者


培训期间,我与媒体融合的最新思潮碰撞交互,学习前沿理论,开展现场实践。课堂和圆桌论坛上,几位专家畅谈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为我如何在未来新闻采编工作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启发;分享会上,来自不同分社的记者通过精彩生动的讲解向我们分享媒体融合发展在不同地区的生动实践。在实操课程中,我们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落地成屏幕上的融媒体作品。我们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编排脚本,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AI融媒体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培训虽短,路还很长,唯有今后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始终勇担使命,不断学习领悟媒体融合发展的思潮,才能真正将培训所学转化成工作成效,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贡献一己之力。

罗阳奇 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记者


(图中右为罗阳奇)

我在制作“hi潜山”探村搭档幽默短剧时,通过和当地视频团队合作,制作出既富有网感,又适合在主流媒体平台传播的视频。视频一经播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B站官方账号等多个平台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让我意识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青年记者要敢于探索,通过不断创新创作模式,为融媒体生产注入活力。

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重塑了融媒体产品的制作流程。例如在我们培训小组制作的视频中,文案、rap唱段、动画等部分均有AI辅助,大大缩减了制作周期。作为青年记者,我们更要勇立潮头,主动拥抱新技术,利用AI为新闻生产赋能,让主流媒体的声音越唱越响。

黄 卓 人民网湖南频道编辑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革新对传媒行业的重塑力量。培训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揭示了在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发展转型的必然路径,在讲座中对于舆论传播特点和人工智能现状的讲解剖析,提醒我们作为主流媒体要注意把握传播规律和拥抱新技术。案例分享环节极具启发性,充分学习到了各分社的优秀经验。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通过人机协同构建更高效的传播生态,提供更高质量的融媒产品。在此过程中,技术工具需要更好为新闻赋能,而专业判断力始终都是核心竞争力。

杨颜菲 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记者


(图中右二为 杨颜菲)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奏紧凑,既有技术工具应用,聚焦无人机航拍,AI应用等前沿技术,也有小组融媒体制作。揣摩兄弟分社的融媒佳作时,常想:在有限的人力与资源中,如何借力四两拨千斤?这次培训不仅学到了其他分社的优秀经验,更在AI课程的虚拟与现实交织处,窥见了未来内容生产的无限可能。青年记者在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中,既要让创新的基因在血液中奔涌,更要构建起适配时代语境的融媒生产方程式——以青春视角解读传统,用技术思维重构叙事,探索出一套适应当前环境的融媒体产品制作机制。

无论新闻产品生产的形式和技术如何变化,应始终坚守的是党媒记者的初心使命,以笔为犁深耕时代沃土,以镜为窗定格中国气象,让每一则报道都饱含为民情怀的温度。这或许是媒体融合浪潮中应该坚持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文中编辑记者排序按其所在培训小组的顺序)

更多内容 点击阅读:

编 辑:葛 燊

核 校:荣 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