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公也卷疯了?宋朝这些人考试还要挨罚!

众所周知,古人科举的那股认真劲儿,常常让现代人望尘莫及。但你可能没想到,连宋朝的皇帝,也会亲自翻科考榜单,还不是为了看人才,而是“查熟人”。

故事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那年进士榜新鲜出炉,他扫了一眼,突然眼神一顿:

咦?这个叫“陶邴”的人,不就是陶谷的儿子吗?

陶谷是谁?老赵当然记得——后周朝的老同事,还是个关键时刻“反应过快”的人。陈桥兵变成功的那天,他居然能在第一时间,从袖子里掏出一份提前准备好的禅位诏书,帮赵匡胤稳住局势。

这操作虽然救了场,但也让皇帝暗自心惊:你要是能猜到我要兵变,那你是不是也能对我来一次?

所以当看到“陶谷之子”也上榜时,宋太祖的心情复杂到不行:
这孩子,是凭本事?还是凭爹?

陶谷“情商高”,但太高也遭忌

回到兵变那晚,大殿之上,局势紧张。

赵匡胤急需合法“禅位”的名头,陶谷却像变魔术一样,递上了一份写好的诏书。

这一手“神助攻”看似机灵,实则却暴露出一个问题:

陶谷未卜先知,到底是忠臣,还是老谋深算的墙头草?


宋太祖心中留下疙瘩,不敢再重用。于是陶谷仕途止步于“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了帝王最忌惮的那种人:太懂事,太会察言观色。

一纸命令,改了游戏规则

陶邴能否凭真本事中进士?赵匡胤很怀疑。

他没有直接刷人,而是颁布一道命令,改变了游戏玩法:

“官员子弟中榜者,必须复试,合格才能算数。”

复试,原本是空前未有的操作。但这道命令一出,礼部立刻执行,形成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道“带点小心眼”的政策,反而成为了当时反对特权入仕的一道门槛——你有关系也得上考场二轮审核。

而陶邴,也确实考过了这第二轮,算是为老爹挽回了一点颜面。

官二代的副本:锁厅人出现了

虽然多了一道复试门槛,但“门阀子弟”的路径远不止一条。

很快,另一种隐形特权机制登场了——恩荫制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

你爸职位高,你就可以“继承官位”,哪怕你自己没读过一天书、没考过一次试,也能直接进体制内。

但当个小官远远不够,这群官二代要的是“能升官”的身份证明——进士功名

于是,他们开始边做官,边来参加科举考试,成了考场上一个特殊的存在:锁厅人

名字的由来也很直白——他们要考试,得把自己办公室先锁上,停职参试。

不考不中,还要受罚!


别看锁厅人有身份,一开始朝廷对他们一点都不纵容。

文官锁厅人有两次机会不中就罚,武官只有一次。

这哪是考试,这是“带帽上阵”:输了不仅丢面子,还可能丢位置!

所以那时,能中一个锁厅人,简直是“新闻事件”——

“锁厅人中进士者,时有一人,以为奇异。”

那是一个还讲点公平底线的时代,哪怕是官二代,也要承担“失败的代价”。

制度一松,抢名额的人涌上来了

然而,这种“自带约束”的制度很快就顶不住了。

朝廷逐渐开始放宽政策,意思变成:

文官考两次不中再罚,武官一次也行。

官二代们会怎么想?很简单:
反正也不亏,不试白不试!


于是,考试成了官场“副本”,大量锁厅人集体报名。到了宋仁宗时期,尤其是景祐四年,单开封一地就有几百人报考——

考试像赶集,考场像“关系户派对”。

普通寒门考生看着,想哭都找不到角落。

权贵中榜,百姓炸锅了


这一年考完,榜单揭晓——炸了!

  • 宰相陈尧佐的儿子陈博古考中了解元(第一名)

  • 参知政事韩亿的子孙,一下子四人全部上榜

这操作引来一片质疑,朝廷不得不启动调查,最后官方给出一句结论:

“非有所私也。”

是的,一切都是公平公正,考生素质过硬,大家洗洗睡吧。

但你真的信吗?

普通人未必信,历史也未必信。这场考试,虽然没有确切的舞弊证据,却暴露出一个更大的真相:

制度没坏,但圈子玩得太熟了。

尾声 · 你怎么看?

当年锁厅人的故事听着像段子,实则像极了今天的“考公现状”:

  • 有人拼命读书求机会

  • 有人挂着关系来混名额

  • 有人一出生,就在起跑线终点

古代的锁厅人,抢的是寒门的未来;
今天的某些人,抢的又是什么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你觉得现在的体制内,还能容下真正的寒门逆袭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