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法庭 郑鑫林
今天,有幸向大家汇报我在昆仑法庭近年来的实践感悟。三年时间从初出茅庐的法学学子成长为即将“奔四”的法律人,这不仅是年龄的积淀,更是对司法工作认知的螺旋式升华。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分享自己的思考:
一、司法认知的实践重构
初入法院时,我曾困惑于调解制度的现实价值。以民间借贷纠纷为例,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依法判决原告胜诉是教科书的答案。但当我们深究"胜诉判决为何不如调解协议"时,发现纸面正义与现实权益之间,隔着执行难的鸿沟。三年的案件办理让我深刻认识到:司法裁判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题,而是社会关系的修复工程。调解不仅是诉讼程序的优化选择,更是中华传统"以和为贵"智慧的制度传承。当债权人让渡部分的实体权益,换取的是债务人的履约诚意、社会关系的存续可能,以及司法公信的柔性彰显。这种转化,实质是司法温度对法律刚性的必要补充。
二、司法实践的双重维度
在办理的案件中,我提炼出两大工作准则:
第一,恪守"人民司法为人民"的服务准则。始终将当事人合法权益置于裁判逻辑的起点,穷尽送达途径、用足财产查控、做好判后答疑。即便面对败诉当事人,也要让其在每一个司法环节感受到程序的正义。
第二,坚持"政治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的履职准则。三年来,我们创新建立的"诚意调解+司法确认"机制,既落实了最高人民法院"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又使辖区万人成讼率下降,实现了党委政府基层治理与群众司法获得感提升的双赢。
三、司法能力的迭代升级
面对民法典实施后的新型案件、数字经济催生的法律空白,我们既要在理论维度上深耕细作,又要在实践维度上守正创新,最后要在群众工作能力上持续精进,要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忘初心。
各位同仁,新时代的司法工作者既是法治大厦的筑基者,也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输出的不仅是裁判文书,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宣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将继续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办好每起案件,用"求极致"的精神提升司法质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环节感受到公平正义!
龙泉法庭 云中磊
一、做好系统技术保障工作,以技术提司法效率
全流程办案,线上归档、互联网法庭、庭审语音智能录入等系统的广泛使用让我深刻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技术能让法官从繁琐事务中解放,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我经常会在下班后或周末收到法官系统问题、案件流程问题的咨询电话,也会遇到因网络升级在机房测试线路忙碌到半夜的情况,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及时快速的解决好,作为一名系统管理员就要做好24小时运维的准备,有应急处理能力,做好应急预案,保障我院审判执行工作正常进行。
二、做好需求调研,提升综合能力,助力法院审判与执行
短短五年我们的审判系统经历了从云平台到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的迭代,今年一张网系统也即将上线。我要做好系统需求收集工作,解决新系统上线培训,人员权限管理,数据迁移等工作,使新系统能够平稳的投入使用。技术是服务于人的。我作为一名信息管理员是法院干警与信息系统沟通的桥梁。这要求我既要懂代码逻辑,更要懂司法逻辑、人心逻辑。在工作中,需要我将各方面统筹考虑,而不是从单一的技术方面考虑问题,法院培养了我,让我从一名只会对着电脑敲代码发布命令的程序员转变为一名全面的信息系统运维工程师。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在保障现有系统运行的基础上,我将继续提升自身素质,将网络安全知识短板补齐,加强“懂技术”,“懂业务”,“懂沟通”的复合能力,着眼在前,做到信息需求与程序问题的提前处理。在科技与法治的交汇点上,做一名有温度的信息化司法人!谢谢大家!
立案庭 汲玉珠
大家下午好。我叫汲玉珠,目前在立案庭工作学习。去年夏天,我走出校门,踏入了我们淄川法院的大门,转眼间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
入院第一年,我实现了少时以来的梦想,摸到了法制建设与公平正义维护的门槛,也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了解了小时候所看影视剧中光鲜亮丽的法院工作者背后的工作。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在各位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下,负责庭上的部分报表工作,并跟随办案法官参与案件的调解与审理,撰写法律文书90余件,也积极参与案例撰写工作。
在这期间,我感触最深,也是我攻坚克难最久的问题便是在跟随办案法官进行案件调解,到后期独立调解的过程中,和当事人打交道这一事情。在最开始跟随办案法官进行调解,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大多时候做一些辅助性工作,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学习办案法官的调解思路和话术,因为我所参与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道路交通的案子,所以起初在办案法官调解过程中,我甚至都会悄咪咪地将他说的关键话语记在小本上,参与的次数多了,好像也摸到一点调解的关键所在和思路。在后期调解过程中,会在刚开始觉得张不开嘴,思路很清晰好像又很乱的问题,很多时候我向当事人解释这一个点背后的理由,当事人并不会相信我,当承办法官赶来在跟他讲述的时候,当事人在同样的话下居然就信了,办案法官会安慰我说,因为我看起来年轻,当事人会觉得经验不足,难以对我产生信任感,我还需要锻炼成长。
今年是我入院第一年,是我从学生到法官助理身份转变的第一年,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年,也是我入院成长锻炼的第一步,在这一年中,感谢各位领导和前辈们的帮助与指导,在往后的工作中,我也会秉持初入法院的初心与热情,不断学习锻炼成长,积累工作经验,在各位领导前辈们的指导帮助下,与法院共成长。
政治部 许可清
我是政治部的许可清,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去年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入职淄川法院,工作到现在也已经快一年了,下面结合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谈两点自己的体会。
一是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入职法院后,我发现人事工作是一个非常严谨、严肃的事情,我所填写的每一个表格都有自己的固定格式和填写要求,报送的每一项数据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经常需要对一个内容反复检查确认、对一个数字来回统计核实。作为一名新人,这就要求我学习掌握大量与组织人事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对于其中的内容要做到了然于胸。记得刚入职的时候,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在工作中碰到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要学会去政策文件中找依据,不能仅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应付工作。就是从那时起,我坚定了不断学习的信念,也意识到,政治部的工作需要“绣花针”一般的严谨,一个数字偏差可能影响干警的切身利益,一份文件疏漏或许关系司法改革的推进实效。
二是人事工作繁琐复杂但也自成体系。我现在在政治部的具体工作包括各种人事系统信息的录入,人事数据的整理报送,干警的招录、考核、晋升等工作,这些工作内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琐碎。不过,让我对组织人事工作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的,还是人事档案整理工作。干部人事档案中涉及的材料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多数时间较为久远,起初面对这些材料,我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但是在一次次的档案材料核对、档案问题梳理过程中,我意识到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对每个人档案中的材料整体梳理把握,理解不同材料的本质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白档案整理工作的底层逻辑、利用不同的材料相互佐证,彻底解决档案整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从一名法院的政工新人,成长为一个渐入佳境的司法行政人员,离不开各位领导、同事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指导和包容。同时,我在入院的第一年,就有幸在政治部,与各位领导同事共同见证了淄川法院脱薄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成就,我与法院都在向着好的方向成长、发展,这不仅让我充满了干事创业的冲劲,也让我对淄川法院这个自身也在不断进步的平台充满了希望。今后我会加强学习、不断进步,继续为审判执行工作服务,与法院共同成长。
综合办公室 宋健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下午好,到院工作七年,先后在执行、经费、过付款工作,经历多次审计和检查,作为财务工作的青年干警,我逐渐领悟到:司法正义的实现不仅需要法槌的公平,也需要每一笔账目的清晰透明,财务数字的精准性,恰似法律条文般不容偏差,资金流向的规范性,犹如司法程序般的不可僭越。具体的以下几点:
一是清廉自守驻防线,在财务岗位上,廉洁是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生命线,每次参加廉政教育,那些因小疏忽导致大问题的案例都令人警醒,财务岗位的廉洁,不仅是对自我的保护,更是对司法事业的守护。
二是数字背后的责任,过付款跳动的数字关乎一笔笔资金和账本,尤其年关账本关乎当事人的民生烟火,有一次腊月二十七给几百名当事人付工资案,关联方的资金还在履行打款手续资金尚未到账,已经有当事人在咨询,我们一边和打款方联系核实账户信息确认进度,一边联系银行,生怕系统出现问题影响过付,其次,牵扯几百人的账号信息和一些年龄较大的人,难免出现混用亲属银行卡、卡号记错和二类卡的问题导致退汇,将近年关系统一旦关闭当事人就收不到款影响过年,所幸经过多方努力这个工资案的钱款全都在年前付完,每次紧急付款都关乎民生资金的流传速度,在岁末的支付洪流中托举人间烟火。
在未来,我将带着记账犹如鉴史,核算既是修行的信念,在数字经纬间续写司法为民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