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Shing-Tung Yau),原籍广东省蕉岭县,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美籍华人,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哈佛大学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

【正文】

我的父亲学问很好,他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书院。

他虽非数学家,但我能成为数学家,现在又专注于数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的影响。

10岁时,父亲教我古文,第一篇是《礼记·檀弓下》的《嗟来之食》,第二篇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深意,他在教我做人的道理。

第一篇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二篇描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研求之乐,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看书不要因为看不懂,便觉得没用。

其实一本书,看三次甚至十次都是正常的。有深度的书,无论是哲学、文学、数学还是理论物理等,看一遍不行,往往要看好几遍才能理解。

记得10岁时,父亲让我看《红楼梦》,第一次看,尤其是对于男孩子而言,是很枯燥的。

但是看到第三遍、第四遍时,我开始了解它的内容,父亲去世之后再看,感触便很深了。《红楼梦》这本书至今我看了差不多十遍,觉得很有意思。

所以,有的书不是你看了一遍就能吸收进去的,尤其是有深度的书,你要耐心了解它的结构和内容。

从小看父亲研究和撰写哲学书,边讨论边下笔,那个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虽然我自己不从事哲学研究,但是多年来整理他的遗作,对我还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哲学思想总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改变,这一点对我做学问很有启发。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也慢慢完成了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假如不看这些书,我不太可能有这些想法。

我看事情和做学问都是比较融会贯通的,基本上所有我能够了解的学问,我都想学习。

我也念工科、物理、文学、历史,这些书我都看,这些学问融汇在一起,对我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我建议家长让孩子拓宽眼界,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并且养成开放的心胸,能够接受不同的想法。多看书,看不同的书。

帮助孩子建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什么想法都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们需要将东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家长培养小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很重要,不只是看学科里面的书。譬如孩子数学很好,他就喜欢看数学的参考书,但你也不妨鼓励他看看小说、计算机、名人传记等类别的图书。

我从伟大学者的传记中受益匪浅。举例说,我14岁时看到一篇很短的文章,才知道中国出了一位享誉国际的几何学家陈省身先生。读到杨振宁、李政道拿了诺贝尔奖,少年的我激动万分。

阅读爱因斯坦、狄拉克的传记也是很好的学习,从他们探索大自然的一生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从小就听父亲讲哲学史,所以对哲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哲学始终是一门指导科学的学科。

从古希腊开始,数学就是哲学的一部分。2600年以前,早期的希腊数学家首先都是哲学家,他们用哲学的观点来推动数学的发展。

在哲学出现以前,因为缺乏推导的方法,数学没有办法推进。古希腊人提出了“三段论证”,使我们懂得如何用逻辑的方法推导定理,这些都是从哲学的看法开始的。

不只如此,哲学是一门很宏观的学问,它不单研究一个个小问题,也研究哲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走出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点对于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很重要。基本上,理论科学都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沟通融汇两者,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阿基米德、牛顿、费马、高斯、黎曼、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他们的成就都与哲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对于以科学的眼光看世界,他们有不同的哲学观点。

例如,牛顿说时空是静态的,人们就这种观点辩论了很久。

光是粒子还是波,也从哲学的观点有很多讨论。他们从哲学的观点讨论时,也加上了很多重要的实验观点。

数学研究也包含许多哲学的看法,例如在研究几何的时候,不能单用线性的看法,要多用非线性的观点。这些基本上都是与哲学有关的。

有些讨论最初不见得跟数学有直接关系,但是到最后又跟数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大发展也因此产生。

每一次数学的跳跃总是伴随着哲学观点的变化,譬如在20世纪初期,几何的研究主要是跟拓扑学有关;

到了20世纪中期,几何跟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关系变得密切,人们见证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很多重要的问题因而得到解决。

我在很早的时候,便从读历史中领悟到一种方法,那就是必须总结历史教训,回望过去,放眼将来。所以在数学研究中,我非常重视大数学家的看法。

三四百年前的伟大数学家,如费马、牛顿、欧拉等人,他们的思想仍然影响到今天。我们不去深究融汇他们的思想,这是很不幸的。

我希望学生学习数学史,让他们晓得伟大数学家的想法是怎么来的,从而思考他们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我在培养这种文化。

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史无助于解题,也无功于考试,就不想学,但其实数学史最终会变得重要,只是短期内看不到而已。

要知道大学者的成功,都和他们善于学习前人有关。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实实在在的。

假如我们不了解巨人们想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恐怕很成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