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初夏,日子鲜活。


3月16日,2025成都春季大型招聘会暨“蓉漂人才荟”青年人才招聘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王勤 摄

宽窄巷子的茶社里,青年留学生们品出天府之国初印象;环城绿道上,运动青年追风的齿轮在田园与都市间来回穿梭;九眼桥的街巷中,街头的摇滚乐与廊桥的古琴声共谱一曲古今合奏;兴隆湖的微风拂过,科研院所里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埋头兀自关心数据,一转身就撞进天蓝地绿的公园城市怀抱……

成都很古老,这座拥有4500年文明史的城市,3000多年来城址未移,传承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成都很年轻,近3年吸引156万多名青年人才汇聚于此,全市人才总量已攀升至669万,居全国第四位。各项指标中,年轻人的人口增长让人惊叹,仅2024年就有超过50万青年人才涌入成都,更是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拉长时间线,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截止时点,成都14至45岁青年达960.36万人,几乎“半城皆青年”。


↑ 兴隆湖丨马骥 摄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你好!为何偏偏来成都?

科技创新集群效应

一群人比一个人更有力量

01

“‘玉米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美女蛇’,它的心脏发育过程与人类心脏极为相似,研究其结构性完善机制,有可能为人类的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内,“90后”博士后吴威正在细数他的各类“蛇宝贝”。

吴威是浙江温州人,2020年来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步步成长为特别研究助理,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的特殊表型创新机制研究。

“成都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新’,不仅仅是城市面貌和规划建设‘新’,更主要的是它无处不在的科技向‘新’氛围。”吴威进一步谈到,成都生物所坐落于兴隆畔,它的“邻居”就有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以及清华、北航、北理工、厦大等高校研究所。“一帮非常有活力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不约而同相聚在这里,向着同一个目标——科技创新,共同奋斗,互相影响,力量无限大。”


↑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白桂祥 摄(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毋庸置疑的是,当科技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会产生相互激发效应,从而降低创新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推动技术跨界融合,催生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效率。

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10个大科学装置、14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聚集成势,1.4万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跃,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在成都,一个个科技创新体从分散走向凝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集群,而这样的创新集群亦将吸引青年科技型人才纷至沓来,正反馈作用下,科技创新集群效应正在全面激发。

良好产业生态好比肥沃的土壤

滋养每个年轻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02

今年春节以来,出自成都青年导演饺子手中的现象级国漫爆款《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中国电影史册乃至全球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有源头活水来”。《哪吒2》的爆火,不仅重塑了国产动画的国际形象,也让成都以“立园满园”汇聚全链生态进入许多观察者的视野,其制作链上的关键企业大多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可可豆动画负责出品制作,墨境天合专攻视觉特效,千鸟动画负责美术设计……产业链效应正在为区域构建人才生态,成为广大青年人才在成都创新创业成长历程的缩影与实证。

将视野放大开来,不限于数字经济产业,在成都,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再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细分赛道,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各类专业化产业园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首任理事长汤超走访调研小半个中国后,被成都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前瞻性的创新认知理念所打动,带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此建立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

电子科技大学“90后教授”、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顾实是2017年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30人榜单入选者,其参与研究的人形机器人“通天晓”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炮而红。在他看来,成都高校资源丰富,“电子科大、川大等,每年都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38个大类、184个行业细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完备健全,2个万亿级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厚积成势,在如今的成都,良好的产业生态,成为吸引投资、赋能创业的土壤,成为培优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的沃土。

努力奋斗也享受生活

安逸与拼搏从来不是“单选项”

03

“挤一个半小时地铁去上班,早午饭外卖对付一下,回到家至少都是晚上九、十点了。”作为一名四川人,Danna(英文名)曾在超一线城市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她萌发了换一种生活的想法。


▲Danna和女儿 图据人才成都

“你知道累了一天走出办公室,结果发现天还亮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吗?”那些工作日错过的黄昏,Danna在成都重新看到了。吃完晚饭陪孩子去小区玩,感受着天边的光线一点点暗下去,于Danna而言,两座城市生活中细微的不同,幸福感的差异却是巨大的。

相较于Danna的“相见恨晚”,来自湖南湘潭的付颖更觉“真心从未错付”。

8年前,付颖从电子科大毕业后,因为所学专业,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成都高新西区,成为成都京东方的一名研发工程师。付颖回想起刚工作的前两年,当时的成都高新西区,英特尔、京东方、华为、富士康、戴尔等电子信息企业的设备早已开启,这里生产了全球60%的平板电脑和50%的笔记本电脑。

落脚成都的第二年,她和先生选择了在公司附近买房落户,每天下班后在家附近的健身房跑跑步,周末找个周边的公园或商场逛一逛、看看电影,火锅串串等四川美食更是不可或缺。毕竟,这里遍布街头巷尾的30万家餐馆、2万家火锅店、1万家茶馆、8000家咖啡馆、4000家书店,任谁来了也不得不好好享受触手可及的“安逸巴适”。


成都市民在天府绿道骑行

在他们的故事背后,一个更为直观的“蓉漂人才”群像开始显现:年轻、高学历、从业经历丰富,不约而同选择了成都,在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一边努力拼搏奋斗,一边从容享受安逸生活。

以城之名 礼敬呵护青年人才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04

今年4月25日,成都市一年一度的“蓉漂人才日”如约举行,发布超万人的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实验室人才需求榜单,释放数百个成都市人才创新创业场景,举行“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以城市之名,礼敬才之意,赴未来之约,再度向天下英才发出邀请。


↑4月25日,2025“蓉漂人才日”活动在中国-欧洲中心举行

“成都具备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的强烈优势,无论是人才,还是项目,都能在此找到舒适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负责人王诗颐看来,成都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都有支持政策,例如,此次成都发布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其中就有单人最高400万元、团队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目前,我们的项目投资已经超过了千万,团队以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为主,这类‘真金白银’的支持,对我们这种资金需求较大的项目而言,是帮助渡过前期研发阶段的重要力量。”

包括更多的“王诗颐”,一场场青年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成都无时无刻都在上演。


↑2025“蓉漂人才荟”招聘双选会现场,学生正在与招聘企业交流,了解企业发展前景和薪资待遇。

生活补贴,硕士3万元、博士7.2万元;租房补贴,每户一次性发放0.6万元至3万元不等现金津贴;来蓉求职,“蓉漂青年人才驿站”免费住7天、累计最长30天……成都面向全球青年人才,提供了从就业到创业、从生活到社交的全方位支持。


↑天府新区首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桐堂·科学城店

想要“引凤留凰”,关键在于让人才安居乐业,此心安处是吾乡,力求让每一名“蓉漂”停留成都后再无“漂泊”。成都深谙此道,不断上新人才政策“工具箱”。落户门槛从学历向技能延伸,补贴对象从个体向家庭覆盖,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政策推陈出新,高层次人才从落户到生活“保姆式”跟进……

青年人才为何如此偏爱成都?答案或许在传承千年创新基因激荡涌流的澎湃动能里,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的无限空间里,在一半奋斗一半闲适的“成都日子”里,在“蓉漂”人才政策全生命周期的关怀备至里,在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在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穿越千年的历史底蕴积淀,城市温度和发展热度并存,成都携万千青年人才,完成从“少不入川”到“少必入川”的“逆天改命”。

人才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在人才强市战略的顶层设计下,成都也将持续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搭建人尽其才的场景平台,营造包容开放的良好生态,努力让广大人才在成都创业有机会、创新有舞台。

记者:陈学志

编辑:朱孟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