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强

“五一”劳动节到了,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个假期干点什么?有的说趁“五一”小长假出去旅游,有的说单位的工作很忙,还要加班……回到家里,谈论起“五一”的话题,我和爷爷、父亲围坐在沙发上,各自讲述记忆中的“五一”劳动节。三代人的故事,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奋斗印记,也勾勒出劳动精神的传承脉络。




爷爷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他记忆中的“五一”总是与热火朝天的春耕劳动相连。“五一”正是种地的大好时节,农民们抢抓时机,天刚蒙蒙亮,田地里男人扶犁耙、女人点种、老牛拉犁的劳动场景就呈现在眼前。那时候,农民种地,不仅是为了吃饱饭,更重要的是多打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爷爷是生产队长,每天上班比别人出工早,下班回家比别人晚。如果种地的哪个岗位出现人手不够,他就二话不说顶上去。那年“五一”,多年在外工作的老叔回来探亲,本来应该在家休息两日,可是爷爷发现滤粪的人手不足,就派老叔去地里滤粪。老叔过去没有干过这个活,累得腰酸背痛,晚上回家顾不上吃饭,一头扎进炕上。爷爷说:“这个‘五一’对你来说,真正上了一堂劳动课,锻炼了你的意志品质。”那个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大家对劳动充满热情,“劳动最光荣”的信念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到了父亲这一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五一”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他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我们工地在‘五一’期间从不停工。”那时的他每天清晨6点就戴着安全帽奔赴工地,与钢筋水泥为伴。父亲说,虽然工作辛苦,但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心中满是自豪。“五一”假期,工地上会加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红烧肉,分享各自的生活趣事,简陋的工棚里充满欢声笑语。父亲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家筑起了温暖的小窝,也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轮到我讲述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的“五一”有着独特的意义。我在社区工作,虽然不用像祖辈、父辈那样进行体力劳动,但脑力劳动同样充满挑战。今年“五一”前夕,我们团队为了完成一个重要项目,连续加班奋战。当系统在最后一刻成功上线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如今的“五一”,除了坚守岗位,我也会利用假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为环保活动贡献力量。在我看来,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的方式。



三代人的“五一”故事,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劳动风貌,却始终贯穿着相同的精神内核——对劳动的热爱与敬畏。从爷爷手中的农具到父亲的建筑工地,再到我办公桌前的电脑,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奋斗的底色始终如一。“五一”劳动节不仅是对劳动者的致敬,更是一堂生动的传承课,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吕学琦

美 编:林月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