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原题“从《先君墓表》到《泷冈阡表》——欧阳修修改文章一例”。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泷冈阡表》是宋代杰出散文家欧阳修的名作之一。这篇墓碑文通过对他亡父欧阳观事迹的记叙,抒写作者的哀悼之情和褒扬先人之意。它是在初稿《先君墓表》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先君墓表》也收在他的文集中。将两文进行对照比较,修改的地方很多,处处表现出欧阳修在用字遣句、布局谋篇及突出题旨等方面的艺术匠心。现仅举两项略加辨析。这两项都跟形成他的纡徐婉转、唱叹有情的独特艺术风格有着磨切的关系。
一是善用虚词
林纾《春觉斋论文·用字四法》中说:“留心古文者,断不能将虚字略过。须知有用一语助之辞,足使全神灵活者,消息极微,读者偶反可也。"《泷冈阡表》的改定,就提供了很好的证。
例一:《先君墓表》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泷冈阡表》求其生面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例二:《先君墓表》其心诚厚于仁者也。
《泷冈阡表》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
这两例都是添加语气词。第一例讲欧阳观当地方官时,处理“死狱”极其审慎、谨严,他对要判处死刑的案件总是从另一角度去考虑能否减刑;经过这番考虑仍然不能减刑,才算对死者和审判者都没有遗恨。初稿只是一般叙述句,加一“也"字,就更准确地传达出欧阳观说话时的肯定语气。第二例讲作者母亲郑氏对此事的评论。初稿只是一般判断句,定稿前加“呜呼”,后改“也”为“耶”,一变而为感叹句式:“啊,他的心是重在仁爱的啊!”加重了赞颂的感情色彩,与全文强烈的抒情气氛相谐调。
例三:《先君墓表》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也!
《泷冈阡表》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例四:《先君墓表》……面其为如此,是其发于中者也。
《泷冈阡表》……面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吧!
这两例显示出选用语气词的精当。第三例初稿用了两个“也”字,定稿把后一“也"字改为“尔”,不仅避免了用字犯重,更重要的是表达出欧阳观在经过再三考虑面仍不能免判死刑时的无能为力、无可东何的口吻。第四侧讲母亲赞叹欧阳观的所作所为(指养亲以“”,符人以“仁”),是真正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初稿用字重复(两个“其字),语句平淡,定稿以咏叹句式出之,饶有一唱三叹的。
例五:《先君墓表》以其尝有得,知其不求面死者恨也。
《泷冈阡表》以其有得,则知不求面死者恨也。
例六:《先君墓表》回顾乳者,抱汝面立于旁,指面叹日……《泷冈阡表》 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面叹日……
这两例是添加连词和介词。第五例记叙欧阳观的感触:原判死刑的人经过一番“求生”的考虑后,有能免死面活下来的,那么,明知有这种可能面不替他寻求,被处死的人是有遗恨的了。第六例讲欧阳观回顾奶娘抱着稚子欧阳修在旁,因面引发出一段议论。这两例各加连词“则”和介词“因”,分别表示出上下句之间的顺承关系或因果关系。在这里,虚词的有无,在文气转接之间确有畅达和板滞的区别。
清人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中说:“宋代诸公,变峭厉而为平畅。永叔(欧阳修)情致纡徐,故虚字多。”颇有见地。但多用和普用虚词是构成欧阳修散文平易流畅风格的一个因素,蒋湘南所说略有因果倒置之病。
二是善用复笔,即同一字、句、段的反复运用。
《先君墓表》记母亲郑氏对作者说:“吾于汝父,知其一二而已也,此吾之所恃也。”《泷冈阡表》改为:“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这样一改,从母亲对儿子的期待,变为从母亲口中转述父亲对他的期待。这一点实是《泷冈阡表》行文脉理的关捩。改“恃”为“待”,既呼应开头“非敢缓也,盖有待也”,并为结尾“又载我皇考崇公(欧阳观封崇国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欧阳修)者,并揭于阡(立碑揭示在墓道上)”伏笔,三个“待”字隐然贯穿全文,成为行文的中心线索。而这首尾都是新加的:开头一句是解释欧阳观死后六十年才立墓碑、写成本文的原因:不是有心拖延,而是有所“待”;结尾处即历数欧阳修一家所受皇恩封赏,表示“待”果然有了着落,没有成为空待,用以进一步赞美亡父的仁德。这虽是一般墓表的题中应有之义,含有封建落后的因素,但从写作技巧的角度看,这类复笔,既能保持文气浩瀚如行云流水,又能在节骨点上作呼应或小顿,使文气凝聚不散,这在长篇散文中尤见功效。顺便说明,初稿和定稿的主要文字都是借母亲之口述说亡父事迹,但定稿更突出父对子的“待”,其他几处的修改也服从于这点。如记父亲说:“术者谓我岁行在成将死(在戌年将死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这段话初稿原是:“岁行在成,我将死不及见儿之立也。”初稿把话说得太实,又没提及这是根据算命人的推测,使人感到突兀;定稿语意合情合理,态度委婉沉痛,更流露出对儿子期待的殷切。又如在母亲述说父亲事迹以后,母亲总结式地说道:“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这两句也是初稿所没有的。加上这两句,一方面使母亲的长篇讲述有个相应的收束,也与紧接的下文“修泣而志之(记住它),不敢忘”,绾合密切,语气一贯;另一方面也为了把这长篇讲述归结为“汝父之志”,强调这是父亲生前对他的教诲和期待。
三个“待”字的前后反复是为了突出题意,句和段的重复也是如此。在上引“吾于汝父”那段话以后,定稿添加了一大段文字:“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讲他母亲嫁到欧阳家,婆母已死,不及侍奉,但知道欧阳观奉养其母至孝;欧阳修虽然年幼丧父,日后不一定有所成就,但欧阳观行事如此,一定会有好后代的。母亲的这段话进一步表达“待”意,并引出下面欧阳观每逢祭祀或有时进用酒食总是流泪怀念亡母的事迹,最后结束道:“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这句话初稿仅仅说:“此吾知汝父之能养也。”定稿有意与上文重复一遍,(字句稍有不同,“然知”变为““而以此知”,更符合结束语的口气。)遥相照应,造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初稿和定稿都着重写欧阳观的两个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从父亲追怀祖母的几个片断,来表彰他的“孝”;又从尽力开脱“死狱”事,来表彰他的“仁”。在叙述这两个事例后,初稿写道:“其心诚厚于仁者也。……夫士有用舍、志之得施与否,不在已;而为仁与孝,不取于人也。”这里只是说,一个人的或好或坏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握,但为仁为孝却决定于自己。定稿改成:“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这就贴切、有力地收束前述两大事例,呼应上文而又推进论点:养亲不必定要丰盛,重要的在于孝;施利虽不能普及到万事万物,重要的是他的心重在仁爱。“要其心之厚于仁”一句,又是上文“其心厚于仁者耶”的反复申说,表示对这个意思的特别强调。这里的“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一句中的“呜呼”是新加的,我们在讲善用虚词时已说过。其实,定稿加了三处“呜呼”:全文即以“呜呼”两字开头,结尾又有“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这也是一种以重复字句来求呼应并加强咏叹语调的写法。这类例子还有,如“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与“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的前呼后应:前一句是新加的;后一句初稿作“此吾之知汝父之得有后也”,定稿将“得有后”改为“必将有后”,以求与前面一句的用语完全一致。这都说明欧阳修是自觉地运用“反复”这种修辞手段来加强
欧阳修以善于修改文章闻名于世。有个故事说,他晚年改定自己文章的表现力的。文章,“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耶?”他笑着回答说:“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见无名氏《宴简》)这个笑话包含着一条深刻的艺术经验:文章不厌千回改,名篇佳作离不开锤炼工夫!